苏轼咏洋州之《过溪亭/披锦亭/禊亭/菡萏轩》赏析

·

《过溪亭》

身轻步稳去忘归,

四柱亭前野彴微。

忽悟过溪还一笑,

水禽惊落翠毛衣。

苏轼咏洋州之《过溪亭/披锦亭/禊亭/菡萏轩》赏析

一个天气晴好的日子,诗人没有俗事打扰,趁机出门郊游。

他心情极好,感到身轻如燕健步如飞。郊外草木丰茂,鲜花盛开,溪水沥沥,水鸟嬉戏。诗人徜徉于美景之中,乐而忘返。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亭子,亭子由四根柱子撑起,建在溪上,桥也很小,兴许就是几块木板搭建的那种非常简陋的桥吧。

可是,这一切他都不曾在意,三两步就走过了溪桥。走过溪桥,才突然醒悟:“噢,已经过了桥!”为自己只顾痴迷于美景而情不自禁笑出了声,笑声惊起了几只水鸟。水鸟受惊振翅高飞时,竟然惊落了它们身上翠色的羽毛。

野彴(zhuó):野外小桥。彴,独木桥。微:小。

水禽:指以水面为生活环境的禽类动物,包括鸭、鹅、鸿雁、灰雁等。

此诗记叙了诗人设想郊游过溪亭的经过,描绘了眼中所见和在此种轻松的环境下心中释然的感受。

“身轻步稳”,又是“去忘归”。亭不高大,只是“四柱亭”;桥也很普通,是“野彴微”。正因为亭陋桥小,才自然天成,物我浑然。以致“忽悟过溪”“还一笑”,惊飞了“水禽”, “惊落”了“翠毛衣”。

“忽悟”,是一种透彻;“一笑”,更是一种透彻。诗人需要这样的“悟”,这样的“笑”,其实,别人也需要。

诗的每一个字似乎都在叙,叙事叙景叙所见。不过,我们看到的却是浓浓的诗情画意,“情”字都在一个“叙”字里面了。此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诗人眼中的景美,也正是因为心境美。

读这首诗,我们不免又会油然心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那种感觉。

然而,仔细想来,到底是谁“身轻步稳去忘归”?又是谁“忽悟过溪还一笑”?是文同吗?是诗人苏轼吗?都不可能,但都有可能。洋州的过溪亭在洋州,而诗人这时远在千里之外。

——这便是诗的艺术魅力!更是意境创设的效果!诗人是要以模山范水,寄慨言志啊!

·

《披锦亭》

烟红露绿晓风香,

燕舞莺啼春日长。

谁道使君贫且老,

绣屏锦帐咽笙簧。

苏轼咏洋州之《过溪亭/披锦亭/禊亭/菡萏轩》赏析

清晨,山间雾气缭绕,叶上露珠闪闪,晓风习习吹拂,送来了淡淡的花香。太阳出来,雾气染上了红色,晶莹的露珠也被叶子衬绿了。燕子翩翩起舞,黄莺婉转啼鸣,春阳灿烂温暖,春日悠长美好。

可是,此般美景,此般富饶之地,谁说使君你生活清贫?谁又说太守你年纪长呢?在这可人的披锦亭处踏青,亭子美如锦帐绣屏,周围的虫鸣鸟啭胜过了笙簧的乐音。

烟:这里指如烟的雾气,即朝阳染红了的雾气。绣屏锦帐:美如绣屏,又如锦帐,指披锦亭。

咽:歌唱,指鸟的啼叫。笙簧:一种乐器,也代指笙这种乐器的乐音。簧,笙中的簧片。

“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一联,对仗工稳,一贯而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是“烟红露绿”用词搭配产生的美感,“红”“绿”二字形容词动用,实在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活版印刷。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披锦亭的美好春光,赞美了文同虽则年长但心态依然年轻而乐此不疲的生活态度。在苏轼眼里,财富的多少并非贫穷与否的标准,能欣赏到美好的自然景观,拥有自由不羁的灵魂,才是最富有的人。

心情愉悦知足常乐的人,又怎么会穷困、会轻易变老呢?他对文同的认同,实际也体现了自己一种超乎尘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禊亭》

曲池流水细鳞鳞,

高会传觞似洛滨。

红粉翠蛾应不要,

画船来往胜于人。

苏轼咏洋州之《过溪亭/披锦亭/禊亭/菡萏轩》赏析

这是谁家的修禊( xì)之会?这又是在什么时间进行的修禊之会?

曲折的水池里,荡漾着细细的鱼鳞般的水波。他们在这水池边举办高雅的聚会,给用兽角制成的精致酒具倒上酒,把酒杯放在池水上,让它们随曲折的水流缓缓漂流。朋友们列坐水边,谈笑风生,吟唱赋诗,举杯劝饮,悠哉游哉,情同在洛水之滨。

这首诗描写在洋州禊亭举行禊事的盛况。本来古人相聚欢饮,既要邀请美人笙歌燕舞助兴,也要有灯光照明和背景烘托,但此次聚会一个红粉佳人都没有邀请,来来往往的只有画船。诗人是要赞美在洋州禊亭举行的这次聚会,是一次非常高雅、高规格的盛会。

禊:古代春、秋两季为消除不祥而在水边举行的祭祀活动。

曲池:曲折的水池。鳞鳞:水波细细的样子。

传觞(shāng):指在酒会上传递酒杯劝酒的行为。

洛滨:传说洛水之滨,是洛神洛嫔出没之地。

翠蛾:妇女细而长曲的黛眉,借指美女。要:通“邀”,邀请。

数百年后的康熙三年春,有一个叫王士禛(zhēn)的著名诗人复与诸名士修禊于红桥(后改名虹桥,位于现江苏扬州市瘦西湖),一连作了《冶春绝句》二十首,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写道:“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他的“一字栏杆九曲红”“衣香人影太匆匆”和苏轼“红粉翠蛾应不要,画船来往胜于人”比对,是不是着实太花骚了点!一个扭的是有唢呐、锣鼓、钹(bó)伴奏的秧歌舞;一个却是划着尖尖的小船在水上采莲,“曲池流水细鳞鳞,高会传觞似洛滨”,把的酒盏也全是高脚锃(zèng)亮的玻璃杯!

·

《菡萏轩》

日日移床趁下风,

清香不尽思何穷。

若为化作龟千岁,

巢向田田乱叶中。

苏轼咏洋州之《过溪亭/披锦亭/禊亭/菡萏轩》赏析

床:一种可坐可卧的坐具。趁:追逐。下风:风吹向的一方。

何穷:无数、无穷。田田:莲叶茂密的样子。

诗歌前两句,写诗人每天把坐具搬到荷塘边,追逐着风移动座椅,安置在下风向处,“日日移床趁下风”。这样就可以闻到荷花无穷尽的清香,提神醒脑,天马行空,无穷尽地遐想,“清香不尽思何穷”。

后两句,诗人设想自己为此若能变做长寿的乌龟,莲叶茂盛的荷塘便是自己理想的住所。乌龟本是长寿之物,诗人却大胆想象,“若为化作龟千岁”。诗人爱莲,算是爱痴了吧?爱屋及乌,他想这样就可以把“巢”,把自己的家安扎在此,“巢向田田乱叶中”,长久地待在荷塘,与荷为伴。

可见,菡萏轩是何等耐人寻味,莲之爱又是何等让人沉迷!难怪可爱的周老师,我们的周敦颐先生在《爱莲说》中毫不羞赧地说:“予独爱莲。”一个是思想巨人,一个是文坛旗手,原来他们竟是如此惺惺相惜!有相同的嗜好和情怀,有共同的愿望和追求!

·

(文/靳红铃)

欢迎走进“五色石文斋”。如果您喜欢,请点击关注,也欢迎您分享、评论。在这里随时有精彩的文章发布。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苏轼咏洋州之《过溪亭/披锦亭/禊亭/菡萏轩》赏析 https://www.bxbdf.com/a/170166.shtml

上一篇 2024-03-07 21:03:14
下一篇 2024-03-07 21:22:08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