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九江下西:西江边“作画”,绘出岭南水乡新图景
游走在九江镇下西社区,传统与现代交织,一派岭南水乡独特韵味:青砖黛瓦、小桥流水见证了数百年沧桑岁月;传统桑蚕养殖业遗留下来的十几座老蚕房,经过改造升级摇身一变成了咖啡厅、书屋、非遗文化体验馆,在保留传统乡村肌理的同时,融入了更丰富的现代元素。
下西社区地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内,面朝西江2000多公里最开阔水面,自然生态得天独厚。落实“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振兴,下西确定了“重塑山水,崇文重教”的规划建设理念,凝聚党群、乡贤各方合力,推动了包括蚕房在内的社区闲置房屋活化再利用,建成了国风园、朱九江纪念公园、源林西江湿地公园等多个大型公园,串连起本地丰富文旅资源,激活人文经济,探索出一条山、水、林、塘与儒、渔、桑、侨相互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国风园。下西社区供图
老蚕房玩出新花样
“通过改造我们把老蚕房变为桑蚕文化体验馆,让游客亲身感受,了解九江传统桑蚕养殖文化。”下西社区上海经济社社长关东权指着焕然一新的蚕房说。自体验馆开放以来,成为了九江青少年培育项目的重要参观点,每次接待关东权都会穿上红马甲,化身志愿讲解员,手把手传授桑蚕养殖知识。
地处桑园围内,桑蚕养殖业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下西的重要产业,至今社区仍保留着24座特色老蚕房,成为下西居民共同的集体回忆。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近年下西加快了农房风貌改善提升步伐,在不破解传统乡村肌理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蚕房+”的新型发展模式,由社区进行统一招商引资,重点盘活18座闲置老蚕房,推动地方特色文化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构建旅游休闲消费新场景。
下西社区挖掘传统文化,讲好朱九江等历史名人故事,擦亮儒家文化名片。下西社区供图
在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下,一座座老蚕房化身党建阵地、网红餐饮、桑蚕体验馆、“MOTO时光”机车展览馆、儒林书屋、渔业孵化基地,不仅为村组集体带来每年70万元的租金收入,更有效推动了社区环境提升。
在儒林书屋内,咖啡香、书香与古老的蚕房相得益彰,为游客带来了独特的阅读体验,自开业以来,迅速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阅读体验。
蚕房活化正是下西系统提升村容风貌的缩影。下西社区两委委员梅浩良介绍,下西社区拥有山、水、林、塘等自然生态资源,也有儒、渔、桑、侨等历史文化资源,为了系统盘活本地资源,下西确立了“重塑山水,崇文重教”的建设理念,以打造“岭南文韵与乡村创产结合示范点”为目标,落实“九江乡村美学复兴计划”,系统谋划整合社区资源,将乡村美学融入乡村振兴之中,建成了朱九江先生纪念馆、探花公园、国风园等各具特色的大型主题公园。
以儒林书屋所在的国风园为例,就综合了渔业休闲体验、田园风光、气质教育、非遗展示等元素,打造成集历史文化展示、研学游学、休闲游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产业园。
为了全面提升社区硬件配套环境,下西还积极撬动集体经济参与社区建设,经过村、社两级党支部研究表决,通过项目“捆绑”,促进村社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共同建设了一批美购物广场、商业步行街等,催生发展经济新业态,为激发乡村活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贤力量带动文化复兴
下西社区历来崇文重教,人文蔚起,是九江儒林文化的重要代表。如今在下西,走过古老的探花桥,依然能够重温380多年前陈子壮回乡探亲的热闹;瞻仰朱九江铜像,依然能够感受到岭南大儒衣锦还乡后请学于九江礼山草堂二十余载的赤子之心。朱九江、陈子壮这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塑造了下西作为儒乡忠孝、信义的深厚文化底蕴,成为下西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下西注重挖掘本地厚重历史人文资源,通过讲好下西故事,凝聚社区文化共识,打造下西乡村振兴文化名片。为此,下西专门组织编制了社区文化画册和口述史汇编,让后代人口口相传,以文化浸润民心。
数字文化体验馆。下西社区供图
这些故事还融入一个个文化地标的建设中,吸引更多人走进下西,了解下西。为了弘扬儒林文化,下西以朱九江纪念馆为核心,融合乡村美学、现代数字技术等元素,打造成重要文化基地,馆内一卷11米长的电子长轴,收藏着九江版“清明上河图”,再现儒林之乡旧日印记;下西还通过改造提升探花公园、良二千石牌坊等乡村文化旅游点,串珠成链,形成两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路线。
在下西,一张张美丽乡村画卷正成为现实,这个过程除了依靠社区自身力量,还得到了各方力量尤其是乡贤力量的支持。为了更好地发动本地乡贤参与社区建设,下西专门成立了街坊会和下西社区慈善基金两大“慈善+乡贤”公益慈善平台,培育更多优质慈善项目,让乡贤文化成为下西的精神特质和闪亮文化名片。
通过两大平台,近年下西成功筹集了资金建设社区雨污分流项目,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由九江乡贤关杰初捐资建成的源林西江湿地公园,带动太平、乐只、洪圣等片区人居环境面貌连片提升;乡贤李杰方捐资打通了社区连接源林西江湿地公园的“断头路”。
在一批热心乡贤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社区居民也积极加入社区治理中来。2023年以来,下西以九江镇经济社乡村振兴擂台赛为契机,以经济社为单位成立22支志愿服务队,凝聚党群志愿力量,开展乡村建设活动超500场次;以经济社为单位每月开展户评比,真正实现“自己家园自己建”,推动社区建成4个村心公园、57个特色“四小园”、300个停车位,生态环境全面提质升级。
共建共享塑造文旅新IP
在下西社区的发展过程中,“乡贤”“慈善”“共享”是重要的关键词,通过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为社区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在夕阳音乐会的火爆出圈得到了充分展现。
2023年,由本地乡贤捐建的源林西江湿地公园正式开园,公园所在的2.3公里河段,是九江着力打造的“西江畔2214公里最美的18公里”江面最宽阔的一段。依托西江、夕阳、天空、草坪等自然生态环境,九江支持开展了16场夕阳音乐会。
夕阳音乐会从一开始就注重探索由社会力量主导的长效机制,摸索出一套共建共享的运作模式,通过以定期定点举办音乐节的方式集聚起下西等周边社区居民参与,塑造成为一个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活动,累计吸引了超26万人次参与。
随着夕阳音乐会热度的不断升温,其品牌价值和对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拉动作用也不断凸显。为了进一步丰富活动的内涵,满足观众和游客更多元需求,夕阳音乐会不断融入夜经济、青年创业、营地、咖啡等新元素,探索“创意+慈善”的新玩法,成功引入C-Box集装箱夜市项目,带动周边餐饮文旅业的发展,迅速成了九江的夜市经济新地标。
下西社区把握音乐会带来的全新机遇,顺势打造国风园文旅圈,统筹本地特色文旅资源与音乐会IP紧密结合,以音乐会为窗口,不断导入更多优质资源,为传统岭南水乡注入现代文化活力,推动下西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生态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南方+记者 孙景锋
【作者】 孙景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九江下西:西江边“作画”,绘出岭南水乡新图景 https://www.bxbdf.com/a/1693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