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为水道”尽处,重拾岭南水乡记忆

在“有为水道”尽处,重拾岭南水乡记忆在“有为水道”尽处,重拾岭南水乡记忆

开车从樵丹路拐入南海区丹灶镇塱心村的进村道,一幅岭南水乡风情画卷徐徐展开:村内河网密布,沿岸绿树掩映,岭南民居依水而建,不同主题的手绘墙点缀其中,不时有村民迈着悠然的脚步,从村落走向水边,走向田野,忙起农活来。

历史上,塱心村因水而兴,涌现出塱心绉纱、谭家菜等传统IP。但由于大部分地处基本农田保护区,塱心村的集体经济仍长期以传统耕种养殖业为主,这使塱心村成为丹灶28个村居里经济体量相对靠后的“穷村”,这是当地党组织一直在努力改变的困局。

最近几年,转变的契机到来了。在南海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丹灶镇建设“有为水道”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背景下,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保村”,终于带来了产业转型的机会,打开了全新的发展大门。

在“有为水道”的尽处,塱心村正重拾岭南水乡的美好记忆。

在“有为水道”尽处,重拾岭南水乡记忆

地处丹灶与西樵接壤位置的塱心村,被官山涌和有为水道环抱,南望西樵山。通讯员供图

“有为水道”带来新机遇

地处丹灶与西樵接壤位置的塱心村,被官山涌和有为水道环抱,南望“珠江文明的灯塔”——西樵山,自古受桑园围内的“桑蚕文化”辐射,辖区丝织业发达,清末到民国时期更一度兴起特色绉纱工艺,相传当时广州就流传有“塱心好绉纱”的好口碑。

在“有为水道”尽处,重拾岭南水乡记忆

清末到民国时期,塱心村一度兴起特色绉纱工艺。图为塱心村内晒莨主题手绘墙。 林洛峰 摄

在塱心谭家村,村东南还保留有“绸艇埗头”,当地村民都知道,过去塱心绉纱等丝织品从这里出发,经官山涌南下西樵民乐窦,见证了“一船丝绸出,一船白银归”的辉煌。丝绸贸易让村民富起来,村里开始重文兴教,走出了清朝榜眼谭宗浚,而谭宗浚正是著名官府菜谭家菜的创始人。

在“有为水道”尽处,重拾岭南水乡记忆

塱心村大部分耕地被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村民从事耕种养殖业为主。图为塱心村谭家经济社村貌。 林洛峰 摄

虽然村子昔日荣光至今仍有迹可寻,但随着经济社会变迁,塱心村的丝织业自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式微。到今天,当地大部分耕地被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村民从事耕种养殖业为主,没有条件发展大规模的工业,村经济发展因此放慢了脚步。

“不能因为客观条件限制而选择躺平。”过去几年,塱心村党委书记区继平和其他村“两委”干部一起,没少为塱心村的出路而费心,在尝试过引进花场和高值水产养殖后,他们有了新的谋划。

“我们有老祖宗的东西,要想办法‘借力’才行!”在区继平看来,村里守着绉纱、谭家菜这些“传家宝”,如果能跟产业尤其是文旅产业结合起来活化提升,将能为塱心村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想法很美好,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如何破局?2019年,转机出现了。

那一年的9月,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启动仪式在丹灶举行 ,丹灶顺势发布“有为水道”复兴计划。

在8公里长的“有为水道”沿线,涌现出明朝阁老方献夫、谭家菜创始人谭宗浚、中国机械缫丝机生产先驱陈澹浦、维新运动代表人物康有为等历史名人,汇聚了儒道文化、忠义精神、维新思想、工匠精神、爱国情怀等丰富内涵,水道也串起了丹灶连片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点连线,以线带面,以水道的建设示范引领丹灶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开。

在塱心谭家村前,“有为水道”与官山涌交汇。作为“有为水道”的终点,塱心村随“有为水道”项目被列入佛山市“百里芳华”示范带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同时也成为南海区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之一。

无论是普通村民还是村干部都明白,对于发展迟滞多时的塱心村来说,这一次机遇可谓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用生态宜居承载乡愁

面对“有为水道”项目带来的新机遇,塱心村的新发展如何开好局、起好步,是塱心村党委必须破解的第一道难题。

落实“施工图”先要有“蓝图”,于是在2019年下半年,塱心村党委迅速找来一位熟悉城乡规划的热心乡贤,选定谭家村一带规划“谭家湾”。这一想法得到丹灶镇委、镇政府的支持,随后,丹灶镇引入专业力量进行打造,推动“谭家湾”融入“有为水道”复兴计划,力求以一片带全域,让古村落重新活起来。

乡村承载了一代人的乡愁,寄托着现代人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美好向往。要让现代人过上让人向往的乡村生活,首先要建设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

到了2020年,在区、镇、村努力争取下,塱心村成功入选佛山市第二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获得1000万元市级专项资金支持。对于亟待启动活化提升的塱心村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上级组织和人才力量快速下沉。2021年,南海区交通运输局干部陈泽星来到塱心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在智力支持、工作统筹、资源对接、任务落实等方面为塱心村“两委”注入全新活力。

随着规划、资金和人才陆续到位,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渐渐吹起。塱心村启动了村庄规划编制,在村口立起了新地标,对村道进行了拓宽,谭家村增加了入口标志,建起了文化景墙、卫生公厕、村史馆等,还修复了村前两个特色景观门楼,村里的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2021年以来,塱心村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农文旅基建提升结合起来,短短两年多,区继平、陈泽星等村干部带领村民主动拆,积极建,常态管,村里乱堆放杂物、危旧房、旧棚舍消失了,变成整洁宽敞的村道、美丽的“四小园”、设施完善的休闲公园、美轮美奂的手绘墙。

大家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宜居的塱心村,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宜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也越来越成熟。

书写“农文旅”大文章

塱心村一个个IP如同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人们正努力将其打捞出水,镶嵌在丹灶“有为水道”乡村振兴示范带上,让这条示范带焕发出更迷人的光芒。

塱心绉纱,乃源自岭南水乡历史文化深处的产物。2019年,南海历史文化协会名誉会长、香云纱文化研究会首席研究员张莹来到塱心村考察。从当地村民提供的旧衣服中,她发现了塱心绉纱的遗存。

张莹说,江浙一带还保留有绉纱的织染工艺,她已多次向塱心村干部建议,组织人员外出学习,并结合史料,将塱绉纱技艺进行复原,带动绉纱产业在塱心村实现复兴。

村民的自发探索也在进行中。25岁谭家村村民谭日汉自2021年毕业后就成为晒莨场的员工,一边工作一边系统学习莨纱绸染整技艺。谭日汉说,莨纱(即香云纱)和绉纱的纺纱工艺虽不同,但染整技法有相通之处,他希望有朝一日成为行家,重振塱心绉纱辉煌。

在活化的思路引领下,村里另一个大IP谭家菜的传承也有新动作。2022年,南海发布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桑园围水脉规划,塱心村作为水脉重要节点再获加持。发布会上,丹灶镇党委书记何敏仪专门为谭家菜进行推介。

粤曲名伶“靓少佳”原名谭少佳,祖籍塱心谭家村。塱心村党委计划依托这一人文资源打造粤曲馆,唱响广府大戏,弘扬传统粤剧文化。

在“有为水道”尽处,重拾岭南水乡记忆

文旅项目佰院里已经落户塱心村,项目计划对部分民居进行改造,发展民宿。 通讯员供图

另外,文旅项目佰院里已经落户塱心村。项目计划通过置换、租赁、闲置地活化等方式,对部分民居进行改造,发展民宿,同时引入水稻农场、仿古商业街、富氢鱼养殖等项目。

丹灶镇人大副主席陈兆辉挂钩塱心村。他说,目前南海正大力实施“水上南海”计划,构筑“三带三区”文化发展新格局,塱心村是“桑园围文化带”和“环樵山水乡活力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塱心村将能持续获得上级规划、资金、项目等资源倾斜,保持着活化升级的坚定步伐。

“塱心村将坚定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区继平说,塱心村党委将继续积极争取市、区、镇的支持,一手抓环境,包括完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推动一河两岸景观提升,活化一批古建筑,拓展文化展示场所等;一手抓产业发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努力打造休闲农业、科技鱼塘等项目,并为塱心绉纱、谭家菜等IP注入持久活力。

工作闲下来,谭日汉会骑上三轮电动车,从田间小路驶上村前广场,经过清朝榜眼谭宗浚的旗杆夹石,到“绸艇埗头”兜风。对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个村里的年轻人充满期待。

■调研手记

激活传统IP,激发乡村活力

地处基本农田保护区,也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塱心村至少带来了三点启示。

一是善于“借东风”。在佛山“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水上南海”计划启动实施、丹灶“有为水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各级工作带动下,塱心村党员干部拒绝“躺平”,积极对接谋划,争取到各种资源倾斜,迈出了环境优化、基建提升的关键第一步。

二是拥抱“大市场”。过去几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塱心村民拥有了更优美的村容村貌和更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在此基础上,塱心村在丹灶镇委、镇政府的支持下,走出小农经济的惯性思维,努力尝试拥抱“大市场”,从更内核的产业和文化层面,为塱心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引领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是用好“大IP” 。只要合理整合资源,就有机会激活包括传统文化、特色产业在内的乡村禀赋,擦亮引人气、聚财气的金字招牌。塱心村已经意识到“塱心绉纱”“谭家菜”等传统IP的重要性,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探索成果,让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越走越宽。

【撰文】林洛峰 游伟玉 吴致洲

【作者】 林洛峰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在“有为水道”尽处,重拾岭南水乡记忆 https://www.bxbdf.com/a/169293.shtml

上一篇 2024-03-04 16:25:59
下一篇 2024-03-04 16:44:53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