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考
高二时,看着往届的高考榜单,看到中山大学录取的4个师兄师姐的排名,心想自己目前的年级排名,进中大是很稳的了。
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当时看榜单时对中山大学印象最为深刻。
数学老师兰玉莲老师有次提到,她的同学认识一个中山大学毕业的朋友,在广东某公司做经理,年薪百万。那时想,百万这么多啊。
高三了,学习压力大了很多。兰老师第一次带高三,课堂上能明显感觉到她讲课时似乎用尽了所有力气,语气凝重, 难掩疲惫。想起之前兰老师说高考是影响大家一辈子的事情,重大的责任心也带给了兰老师巨大的压力。当时是有点担心兰老师的。幸好几节课后,兰老师的讲课状态恢复到了高二时的轻松自如。
因为某些原因,以及想到以后入了社会也是需要自学能力,高一时就刻意自学。慢慢的很多课都不听了,自己在下面看书学习。
高三时数学课也不听了,兰老师似乎以为我不信任她,有些不高兴。
一次出校门,忽然看到兰老师从校道对面骑车进来,脸色有愠。看到老师,我本能地驻足,随即看到兰老师转颜欢笑。看来是兰老师先看到我,以为我看到了她却不打招呼。
回想起来,高中不听课,似乎利于自学,却对老师们的辛勤劳动有很大的辜负。
高三还喜欢多想,有次想数学学到高中水平了,继续学还有什么用。数学可是从小到大最擅长的科目, 高二之前怎么没想过有用没用的问题?为此在一个周日下午找班主任标哥辩论了一下午,谁也没说服谁。标哥最后说,高考是跳出农门最好的机会,你别和我争那么多,你就好好参加高考就行了。
自己一个人在下面瞎摸,和环境脱离甚至有所抵触,不知不觉已经陷入了本不应有的孤独和压力之中。有次物理课,我又没听课,老师有那么几秒盯着我看,我感觉他就差点忍不住要拿黑板擦砸我了。
自己一个人那样的努力,大概率是敌不过老师们多年经验教导下,和老师同学齐心协力的努力的。
高考的结果是让班主任失望的,自己也不好意思去查在班里是第几名了。
填志愿时,想起兰老师说过的话,又想广东是经济发展迅速的省份,小学时候隔壁邻居墙上就有一幅都市画,上面写着”崛起的深圳”,就选了中山大学。
第一个志愿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班主任听了哎了一声,说我们农家子弟不要选这么虚的。
最后一个志愿是统计学。
那年中大也在我们学校招了四个,我被统计学录取了。
** 不喜欢且无用的专业
拿到录取通知书时,也不知道中山大学在广东哪个城市,会不会是在中山市?
后来上网查,才知道是广州。
再查,偶滴神呐,统计学专业属于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填志愿刻意避开数学, 却正中数学。有好几次想复读,想起老妈失望的眼神,最后作罢。
开学后第一想弄明白的还是”数学有什么用的问题”。问<<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的姜小龙老师,老师笑着说:”数学是数字和符号的游戏”。我一听默然,心想:”现在吃饭都成问题,怎么有时间和心情玩游戏呢?”
一边被这个问题困惑着,一边要迎接数学分析、高代等课程的抽打,大一过得迷茫又带点苦味。
大一末转去了信息与计算科学。想转的原因是直觉觉得计算机相关好找工作些。

** 友情
当时是从阿河那知道有转系的信息的。知道我也申请了之后,阿河好像对我的瞎掺乎有些想法。
其实阿河完全没必要担心我有所影响他的申请,毕竟他是个数学课程经常考满分的变态。
这次是重新选的专业,不能再迷惑于无用了吧? 也就专心学习吧。发现偏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数值解等课程还是很有难度的。
信息与计算科学大一就学了C/C++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只能自己在课余补了。
我是一板一眼地写代码,阿河没那么大热情,数据结构等实验作业就拿我的代码参考参考。
和阿河一起参加过两次数模竞赛,都没拿到名次。现在想想当时选择的问题既无趣也无挑战,自然是这个结果了。
大四拉上阿河搞了下acm,反倒拿到了名次。
搞acm那会,dynamic师兄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记忆犹新:”你应该把它当做游戏,不然你可能输不起。”
看来学数学学计算机都逃不开”游戏”二字。
阿河作为年级第一名,自然是保研的了。
我看都没去看排名。阿河回来说,我也有保研机会。这让我有点惊讶。看了下排名,保中大不行,保外校可以。去华工跑了两趟,有个老师收我了。随后中大扩招了一个还是两个名额。于是我就留中大了。
保研后就没去准备校招面试了。做毕设,选了博导杨力华老师作毕设的导师,方向选的是计算机应用类。没想到第一次开会就被杨老师骂:”想做应用就不要读研了!!还不如本科毕业就工作!” 原来之前有2个师兄读研时展现了很好的学术能力,却不听杨老师的话,硕士毕业就去搞研发了。少了2个好苗子,杨老师很是遗憾。
研究生的课程,绝大多数都是数学,只有一门算法分析和应用相近。那些泛函分析、随机过程、高等统计学等实在难联系到实际应用。泛函分析的先修课程实变函数,我们本科时居然没学。泛函老师
在上面讲得不轻松,我们在下面也学得蛮辛苦,真是绞尽脑汁。到了研究生阶段,数学好像一下子离开了确定性,不少问题授课老师也不确定。这对于习惯了一五一十写代码的我来说,实在是困惑加焦虑。
有时不舒服了就拉阿河出来聊天,两个人连续十几天晚上在康乐园散步转悠,以致有同学怀疑我们是不是gay。
艰难的日子在阿河的陪伴和帮助下很快过去了。本以为学习生涯第一次要挂科的泛函,成绩出来居然比阿河的还高了30分。更匪夷所思的是,研究生念完,成绩单里最高分的那门课,是我从没去上过课的那门。
这让我反思,是不是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问题。比如课程的先修课程没学,比如貌似违背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最高分课程。
后来听说我们下一届有个师弟出事了,隔壁华工也经常有研究生出事,还听说浙大年年有人跳楼。这都是非常令人痛心和伤感的,学习研究本来应该是以乐为先,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不光是个人的问题,也是学校的问题,社会的问题。
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毕业十几年后, 我和舍友runx还是偶尔会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好的解决。
有时想想杨老师的教诲可能是对的,只是他当时责骂的语气,一时很难让人领悟。
最好的解法似乎隐藏在姜老师和dynamic师兄提到的”游戏”二字里。
一切均是游戏,有的游戏规则本身可能错了,执着于错误的游戏一定要通关,就可能误入歧途。
既然都是游戏,太难受时何不试试换个游戏? 新的游戏起码有可能让自己重新开心快乐起来。


** 爱情
大一大二时想,自己都还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怎么知道合适的她是什么样的呢?
大三下找实习,在英东体育场排队,看到前面一个女生很是特别,刚好瞥见了她简历上的手机号。先是互发邮件。每次实习下班回校路上,都有一份欣喜的期待。邮件里聊了几个星期,聊得自然愉悦,
以致我忘记了问她要QQ。在她提醒下,我才醒悟,当时也觉得有点奇怪怎么自己想不起这件事。加了QQ就聊着聊着忘了时间,有次抬头发现天都亮了。
聊了几个月,大四保研后才见的面。初次见面,我这呆头鹅自然是让人失望的。回来就接到她砸来的愤怒的QQ表情。第一次和女生相约,这样惨淡收场。
这惨淡也没持续几天,一切似乎恢复如常。有人相伴的日子过得好快,一下子要面临毕业了。期间有过想再约出来的想法和询问,都没实际约成。 聊得开心了,问能否要一张相片也是有些难。她准备工作,我准备读研。公司让她毕业前去实习。她实习前后那段时间,有时感觉聊得不如往常。
也许是我慢性子,也许是我不懂好色,毕业前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居然只相约见面一次。
记得有天晚上,她问我为什么喜欢和她聊,我想了想,说”没有理由我也喜欢”。
毕业2年后,她忽然想起我,约我见面,问我:”你觉得我喜欢怎样的男生?” 她话音刚落,我说:”在人群里本可以能说会道引入瞩目却选择和你相似微笑的”。她惊道:”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了解一个人的人?!”。这个疑问我沉默了。现在想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那是我俩那一年一起收获的。
本科毕业前我俩都有了对象,却都是别人。
我和阿朱那不长的相处里,最大的收获,是促成了阿河和他爱人的相识。
阿河的爱人是阿朱的室友。阿朱是挺为姐妹考虑的。
我和阿朱分开的时间,也差不多是阿河他俩开始相恋的时间。
十几年过去了,没听过他俩吵架。多么美好。
所谓”爱国爱党爱师妹,防贼防盗防师兄“。研二遇见了yy。
第一次去yy宿舍时,刚进宿舍大楼,看见yy在五楼走廊安静地站着。看见我,她就笑了。这让我想起<<平凡的世界>>末尾,慧英等孙少平的场景。
有次下着大雨,yy从图书馆淋回宿舍。”外面下着雨,有如我心里滴着血”。
yy舍友在QQ里骂我怎么可以这样。
我那次没有去送伞。当时我还以为自己是对的。当时的我是个大sb。
yy知道我有创业的想法,也知道我是个穷学生。她吃菜变得节约起来,我说yy你不应该这样。
有次yy买了双拖鞋,说起价钱时yy似乎有些怕我说她的样子,我说鞋子穿得舒服贵点是应该的。yy笑得好开心。
有次离开广州去远方面试。火车上,接到yy的信息说:”师兄,再远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我也不知道我怎么那么sb,yy给了我半年时间,结果我还是那个sb。
也许是执念吧,执念让我错过了最珍贵的东西。
这样的sb在社会上自然会遭受捶打,受锤后就不那么sb了。
经常会想起yy,想当时如果和yy在一起,是否就不用遭受那么多的捶打了?
昨晚梦见我翻开一本数学书,yy说她看过了; 再翻开一本,yy又笑着说看过了。梦里的我惊讶之余,想起当年在图书馆外,yy和我没达成共识时说的一句话:”嗨,这半小时又是没一点进展”。
让我很是欣慰的是,yy是一所大学的副教授了。
** 工作
中大在广东的认可度似乎不弱于清华北大,毕竟是自己家里的大学。
找实习,找工作都相对顺利。
当时实习去了上海google。
到了找正式工作时,实验室张鹏老师说我最好在大学里工作,去社会恐怕争斗不过别人,学校里还是相对简单的。我心里却还记挂着创业呢。
虽然中大在广东找工作比较顺利,学校老师还是鼓励大家去更广阔的地方闯荡的,顺便也提升学校知名度。
回首看来,我去过北上广深+南京,真是到处闯荡,也免不了遇到风浪,有时还是大风大浪。
人生不遇到些风浪,似乎是个遗憾。
工作这些年,也达到了高中兰老师说的中大毕业生待遇情况,100万的做过,10万的也做过。也明白了任何收获背后都标好了代价,钱也不是越多越好。
以前经常想何时财务自由。
后来明白,财务自由,并非收入多高,而是收入高低都不影响我自由。
工作后,还经常怀念张老师带我们去周边吃吃喝喝,免费享受了很多美食。工作后虽然有公司聚餐,但好像难以有当初的放松愉快了。
** 这辈子, 我的大学
进中大之前,也没多想会在中大经历什么,大多数人都要上大学。
现在回首,原来中大给了我生死之交,给了我美好的友情、爱情和感情。
有的美好那么容易抓住我却没抓住,是为什么呢?
是我没有做到校训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刚去珠海报到时,一个师兄进宿舍推销杯子,我买了一个,杯身上印着校徽和一行字:”中山大学–这辈子,我的大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何评价中山大学?-如何评价中山大学黄曦教授 https://www.bxbdf.com/a/1551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