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推理小说来讲,本身足够优秀,翻译流畅、文笔朴实、剧情紧凑、逻辑清晰,各种暗示、反转恰到好处。更重要的是,高野和明在整本小说里,始终都在提问与思辨,而不单单是用一个结局来进行拷问,仿佛推理只是整本书的工具与载体,高野和明的提问与思辨才是本书的内核与出发点。
一是“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这件事。不仅是对刑罚标准,也能联想到更多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法规。
二是关于刑罚的教育刑和报应刑的讨论。
三是死刑的存留,以及死刑对犯人、亲属、受害者,特别是对大众而言,始终未曾关注过的死刑执行者的影响。
四是如封面所写:是否值得为一场痛快淋漓的复仇,陪葬掉自己的人生?
五是一些法律漏洞的问题。
死刑是一种朴素的道德观念:杀人偿命,特别是恶性刑事案件,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抚慰亡者和生者的心。
但始终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冤假错案。
面对恶性事件时,我们本能的愤怒。
面对错杀枉杀时,我们也会本能的愤怒。
这倒不是相对主义,而是一个自古至今始终存在的问题。无数人做过无数的争论、辩论,但始终没有答案。
书里另一个让人感到在意的,大概就是对死刑执行者南乡及其同僚的描写。
此前从未曾想过、了解过这方面的事。高野和明朴实的文字描述下,那种行刑前、中、后令人窒息的紧迫和不适跃然纸上,那种对心灵的冲击,对自我的反省让人难受。
最后,关于是否值得为一场痛快淋漓的复仇,陪葬掉自己的人生?
理智会告诉我们不值得,但情感会告诉我们一定要这样做。
“人类对正义的追求,必须在规则之下。”
按照这个思路,那规则必定要足够公正、公平, 能让正义得到伸张。但现实而言,无论是法制建设还是对法治的追求,仍旧是一个路漫漫的过程,就像我们知道正义是一个完美的圆,但却无法画出一样。
但是比这完美的圆更难画的,始终还是人性。
就像小说里南乡好几次的怒吼(大致):如果不是你们这些犯罪的人,我们怎么落得这样的处境。
世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应该是求同存异,在共识的基础上向前,但有些事,无法取得共识,所谓用发展眼光看,大抵也不过是一个安慰。
回到小说本身,高野和明没有给出答案,也没法给出答案。那么,在无法也不能揣测他人动机的前提下,以结果论似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感觉这样又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
难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消失的13级台阶》:优秀且优秀,但让人难受-消失的十三级台阶真凶 https://www.bxbdf.com/a/1530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