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阿特伍德”的名字,看过她的作品的读者就会眼前浮现出那个笑得很美的白发优雅老人;那些熟知的作品,比如《猫眼》、《使女的故事》的情节就会又一次徐徐展开……

作为加拿大最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阿特伍德的作品迄今已在全球35个国家出版,拥有了无数的忠诚读者。
冻雨如滤过细筛,沙沙而下,就像隐身的天神将晶莹透亮的稻米一把把撒落下来,落地即成冰晶。街灯下一切如此迷人:宛若银装仙女……
那条撒灰的小径穿过了树林,在月光下发出微光,如繁星点点……
多美的语言啊!这是《石床垫》的第一个小故事《阿尔芬地》开篇的环境描写。

那么妥帖、自然,不经意间就触动了柔软的心灵——哦,又是一个这样美丽动人的故事要开启了呢?
这就是她的文章的魅力之一,作为诗人和作家,她的文字足够让人沉迷不已。
更让人为之喜爱和痴迷的,是那一个个独特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引发的深深思考和灵魂叩问。
《石床垫:阿特伍德暗黑九故事》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都说短篇小说要写得好很难,但阿特伍德的每一篇都让人回味无穷。
书中讲述着9个极端荒谬的故事。
索命女人、断肢复活、灵魂转世、恐怖告白、致命交易……每一个词语听起来都那么恐怖又极端,似乎弥漫着暗黑、邪恶和绝望,可读后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反而是陷入深深的思索和心酸之中……
《天生畸形》讲述的是一个得了怪病的孩子,变成黄色眼睛、粉红色牙齿和红色指甲、全身黑毛的怪物。

这样的不幸,没有得到怜悯、同情和帮助,反而让家人认为——
“我”的存在会影响姐姐的婚姻。
于是亲手把“我”埋葬!
在母亲的庇佑下,死去的“我”其实还活着,活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我”在幽暗中读普希金、拜伦爵士、约翰济慈的诗歌,“我”知道了很多很多,比如,枯萎的爱、抗争和死亡的甜蜜……
可是“我”还活着这件事还是被发现了,人们要放火灭了看起来就像怪物的“我”,包括我的姐姐!
“我”作恶了吗?并没有。即便外貌变得丑陋不堪,内心依旧是良善。却不见容于这群披着人类外衣的人,他们的内心何其丑陋、邪恶、残暴?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才是最可怕的?仅仅取决于容貌吗?
这是对人性最直接的拷问!

阿特伍德这位引领世界女性的作家,最擅长的就是剖析人性。
《石床垫》、《阿尔芬地》、《幽灵》等短篇小说情节相关联,讲述一个老年女性回溯自己的一生。
偏执而可怕的康斯坦丝,鄙夷地放弃传统所要求的隐忍与和解,果断出手复仇,在文字世界向情敌“索债”,手段惊人……
尽管这些故事充满了邪恶,但却越读越令人心酸。
正如本书编辑高洁所说:
我们的世界永远不缺善良的女性,而是缺敢于以牙还牙的善良女性!
几千年来,关于女性的话题,永远都值得讨论。人们把目光投向女性身上,而真真正正能够设身处地、切肤体会女性之痛的还是女性作家。
阿特伍德在无声地质问:
为什么?如果没有14岁的遭遇,她会这样吗?
他们,是有罪的人,对于康斯坦丝来说,这样的复仇就是在捍卫她心中的正义。
她也想要原谅、宽恕,她要一个放过他们放过自己的理由。
可是,罪恶的人是不会体会到自己的罪恶的。没有让他付出代价,他甚至不会有一丝丝愧疚,或者自责,所以康斯坦丝只能够用自己的方式结束这一切!
曾看过一部电影,影片的名字给忘了,但是故事印象很深刻,讲述一个偏僻山村的故事。

一直家暴凌辱妻儿的父亲,某天被苦苦忍受的妻子趁他喝醉酒时推入了村口的那口枯井……
父亲的莫名消失,并没有让孩子们不习惯,反而感到从没有过的自由和快乐。他们依然喜欢去大树下、去枯井旁玩。
偶尔那个最小的女儿会问:
爸爸会回来吗?
大儿子会抢先回答:
他可能不会回来了。
妈妈会不自觉地看了一眼那口井,温柔地对孩子们说:
有妈妈呢!
那个画面凄美得让人心酸,丝毫不觉得这是多么邪恶。
可是,不管是康斯坦丝还是这位妈妈,这样做真的对吗?真的好吗?
阿特伍德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性的丑陋、对复仇的执念和凶杀的残忍。
人是应该为自己犯的错去付出代价的,可是谁又是真正的评判呢?以暴制暴的意义究竟何在?复仇的意义何在?
正如一位读者的读后留言:
阅读它,就是反思现象、杜绝问题的一个鼓舞人心的开始……
故事可以很短,但人生路很长,所走的每一步路都算数。
愿你我都能好好地走!
我是影半夏,陪你读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石床垫》:看极端荒谬的故事里藏着的百态人生-石头床垫的作用与功效 https://www.bxbdf.com/a/1481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