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被载入史册的清正廉洁的官吏有许多,比如唐朝时期的狄仁杰,明朝时期的海瑞等。但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北宋时期的包拯,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被后人成为“青天大老爷”,他的故事被写成戏文传唱至今。
包拯不畏权贵,敢于为百姓伸张正义,大家都视他为奎星转世,后人更是将他奉为神明供奉香火。

凡是伟人的后代,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些关注。包拯的后代传到现在已经是第35代了,他的35代后人一直留在农村,一辈子只干一件事,那他做的是件什么事呢?
“荆棘丛中”成长
包拯的幼年是不幸的,一出生,就被父母的厌弃。据说他出生之后,父母看到他皮肤黝黑,长相极其怪异,便心生害怕。再加上包拯出生的时候天有异象,父母认为他是灾祸之兆,想把他扔到野外,任他自生自灭。但大嫂不忍心把他丢弃,便把他养在了身边。
在大嫂的照顾下,包拯一天天的长大了,却有些痴傻。好在包拯的面貌发生了改变,虽然肤色依旧是黑的,但样貌却不再那么怪异了。大嫂想着如今包拯的长相已经不再那么吓人,就想把这件事告诉父母,让包拯能与父母团聚。大嫂还没来得及禀明父母,就被包拯的二哥和二嫂先下手了。

二哥和二嫂怕父母让包拯回来,与他们争夺家产。便想出了一个毒计,害死包拯,只要让包拯悄无声息的死掉,财产就是他们夫妇的了。一天,二嫂喊来包拯,说她有东西掉进了枯井,让他帮忙下去捞上来。包拯哪里知道二嫂那歹毒的计谋,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包拯准备下井的时候,黑心肝的二嫂一把把包拯推了下去。
由于是被人从背后推下井里的,包拯磕到了额头,不但没摔死,反而开了窍,只是额头上留下了一个月牙形的疤痕。后人说,包拯头上的月牙可辩奸佞,通鬼怪。

为人子,包拯做到了孝:为人臣,包拯做到了忠
包拯开窍后,便发奋读书。后来考中进士,走上了仕途之路。无论是为官还是为人子,包拯都无可指摘之处。包拯在出任建昌县知县的时候,因放心不下年迈的父母,便辞官回家赡养父母。直到双亲过世,出了孝期,在同乡父老的劝慰下,他才赴京听选。
为官期间,包拯始终以清廉、公正来要求自己。包拯在任端州知府期间,没有按照前任知府的做法敛取过一块进贡的砚台。即使官位不断高升,包拯依旧不忘初心,没有因为权力越来越大而产生贪念。

包拯能得到后人的供奉,除了他清正廉洁外,还在于他不畏强权,敢于同权贵作斗争,为百姓除祸害。王逵欺压百姓,大量敛取不义之财。在王逵的霸权之下,百姓有苦难言,有冤无处伸。
王魁背后有高官撑腰,这些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的利益关系。即使被王魁以金钱诱惑,以权势欺压,包拯仍多次上奏弹劾王魁,并在朝堂上公开指责宋真宗。真宗只能罢免了王魁及其背后的一干人等。

一生不变的守护
包拯是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他的后代传承了他的精神品质,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其中,在35代后代中有个叫包先良的,更是发挥了包拯只为人不为己的精神。
随着包家后人都外出谋生后,包氏祠堂因无人打理而逐渐荒废。包先良不忍祠堂就此衰败,放弃了出外打工,选择留下来守护祠堂。
这一守护,便是一生。在农村谋生的方式不多,包先良靠着种地为生。包氏祠堂年久失修,包先良拿出自己种地赚的辛苦钱来修缮祠堂。

随着传统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包氏祠堂,希望能在这里找寻历史的踪迹。而此时的包氏祠堂在包先良的打理下,已经恢复一新。
包先良为了修护祠堂,花了很多积蓄,但有游客来参观,他不但不收费,还为游客免费讲解。包先良以身为包拯后人为傲,而他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包拯的精神。

小结:包先良守住了初心,守住了包氏祠堂,虽在物质上贫乏了些,但内心却是充盈的。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做,却又需要有人来做的事情。守护包氏祠堂就是这样一件事。正是有了包先良的守护,包氏祠堂才不至于以一副破败的景象来面对世人,这可能就是守护的意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包拯后代现状如何?35代后人包先良不外出打工,默默留守包氏祠堂-包拯的子孙后代现在还有吗 https://www.bxbdf.com/a/1462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