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世人评价
包拯以廉洁公正、不攀权附贵著称,故民间称其包青天及包公,就任开封府尹期间,办案既明查又暗访,执法既严谨又不失人情,令正义得以顺利伸张之余亦导人向善。
开封府公堂门前右边前有一鼓,逄有重大冤情之时,不论大小人物一经击鼓鸣冤,包青天定必升堂开审,喊冤者可直接向包大人陈述冤情;而传说包拯审案不分昼夜:日审阳间,夜审阴间;并流传多个审案故事传颂后世,著名的有《铡美案》、《狸猫换太子》、《乌盆案》等。另古代小说《七侠五义》亦以其为主人公。因其大公无私,拥有一副铁面如墨的脸孔以镇慑佞臣,额上挂有一弯苍白明月,故亦有“包黑子”称号,坊间传说中包拯死后成了神明“马国公”,故现在称的“马国公”就是包拯本人。
一,包拯一生中是否有冤假错案?
查阅历史典籍,包拯一生中还真有过一次冤案被记录。
在包拯当县官时期,有一名民女叫做柳金蝉,其人十分貌美,地痞流氓李保想强娶为妻,结果柳金蝉不从,李保将其残害,还私造物证诬陷给了柳金蝉的堂兄颜查散。

关于包拯的种种谜团
颜查散和被害人柳金蝉是表亲,两个人从小就彼此爱慕对方,并且柳金蝉给颜查散一颗珍珠汗衫来作为定情信物。后来柳金婵和她的父亲去街市参观灯展的时候,不小心走散了,被无赖李保遇到,想逼婚柳金蝉。金蝉不从,被李保掐死。第二天柳金蝉父亲外出寻找女儿,但是看到了颜查散拿着柳金婵的珍珠汗衫加上女儿被害死,因此柳金婵父亲以为是颜查散害死自己的女儿,就把颜查散告上了公堂。还有种说法是,柳金蝉其父是赌鬼,在李宝赌坊欠下巨债,李宝威胁其做人证,最终在人证物证齐全的情况下,包拯斩了颜查散。在行刑结束后的第二个月,李宝酒后吐真言,陷害之事败露,包拯听闻气愤不已,彻查后将李宝绳之以法,还因此引咎辞职。
包拯斩公孙策

包拯奉皇帝之命南巡太湖,在太湖上发现浮尸。经过查明,这是一起凶杀案,凶手是一名外号“混江龙”的男子以及他的养女孟如意。
在查案过程不断深入,孟如意的真实身份浮出水面,最终,凭借她戴着的信物手镯,公孙策可以确定,这位“孟如意”其实就是他失散多年的亲生女儿。
父女团聚本是天大的喜事,但是孟如意犯的是死罪,马上就要被行刑问斩,公孙策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他决定“以命抵命”,不惜以自己一生的名誉作为代价,放走了亲生女儿,自己则主动去找包拯认罪伏法。
在情与法之间,包拯选择了后者,对公孙策按律定罪,择日问斩。
在得知父亲公孙策要被斩的消息之后,女儿孟如忆不忍父亲替其受罪,匆匆赶到官府投案自首。包拯查明了真相,知道其实案件与公孙策并无细关,奈何公孙先生因为愧对包公,不忍包公为难,一心求死。
好在展昭在行刑之前,快马加鞭,去皇帝那里求来赦罪圣旨,这才在千钧一发之际,救下公孙策一条性命。
包拯的死因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察时,突然得病。皇帝知道了,就派太监给他送药, 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从发病到死亡,仅用了13天,这是一次完全的暴毙死亡。
关于包拯的死亡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正常死亡,这就不必多说。还有种说法,是被下毒致死的。
包拯一生得罪了宋朝的很多精英权贵,被毒杀的可能性很大。
20世纪80年代距离包拯去世已经过了900年了,专家们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包拯的骨头。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他们发现包拯的骨头中含有大量的汞。在古代,一般有两种毒药。一种是砷,它含有大量的砷。另一种是朱砂,它含有大量的汞。包拯中毒是真的吗?
包拯死后葬在哪里

包拯生前不畏权贵,严明执法,所以得罪了很多达官显贵。因此在死后家人就很害怕这些人会再找他的麻烦。据说,包拯于嘉祐七年去世后,家人为了防止墓地被仇家破坏,同时用了21口同样的棺木(也有说12口棺木),从庐州七个城门出发,布下疑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以求躲过盗墓贼和仇家的骚扰。
也正是因为这21口棺材使得包拯墓的所在地扑朔迷离,历代以来包拯死后的埋葬地点一直存有争议。一些人认为包拯死后被葬在了河南巩县,而安徽考古界认定包拯死后被埋葬在了安徽合肥。关于包公墓遗址,一时间众说纷纭。河南和安徽也经常争得面红耳赤。这一度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真假包拯墓争辩了千年后,考古家终于给出了准确的答案。1973年,合肥市要在包拯墓所在处修建石灰窑,要将包拯按无主坟墓迁走。为了保护这位忠臣遗骨,当时省博物馆着手对包拯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四个月的紧张发掘,共发掘包拯家族墓12座,4座砖室墓,8座土坑墓。出土墓志、瓷器、银器、铜器、陶器共计50余件。其中,包括包拯及夫人董氏、大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儿媳文氏和长孙包永年六座墓葬都有墓志。尤其是包公墓志上,洋洋洒洒3000多字,不仅记录了包公一生的生平事迹,而且其死亡时间及死亡后由河南运回合肥的经过都有着详尽的叙述。
这些史料的出现,终于结束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包拯(包青天)-包青天是个什么人物 https://www.bxbdf.com/a/1461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