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善于把诗词景中之意象作生动处理,进行极其鲜活的“拟人化”。这不是一般的“拟人”,而是极其新颖、鲜活的“拟人”。诗,要说鲜活,则不得不推宋诗。

我们还是以陈与义的《寻诗》为例,大家再看一下: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只看前两句就很精彩。注意“山瓢”这个意象,山瓢这里是指很粗陋的酒器。作者走到哪里,爱带着这个“山瓢”,并且还说他人千万不要因此笑话我。为什么呢?因为这“山瓢”大有作用。
其实说白了,就是能“借酒消愁”。但古人关于“借酒消愁”的表达实在是太多了,你如何能翻出新意呢?作者就把“山瓢”拟人化了,而且拟得很活很活。“愁时引睡有奇功”,在我感到愁苦不堪的时候,这“山瓢”里的酒能战胜愁烦,引我入睡,算得奇功一件。
“愁时引睡有奇功”,这种表达,无论从构思还是句法来说,都很精警。宋人善于化平常为奇警,可见一斑。你若能写出像“愁时引睡有奇功”,这种既新颖又笔力弥满的句子,我绝对对你刮目相看。

当然,最擅长这种新颖、鲜活“拟人”的诗人不是陈与义,而是杨万里。杨万里写诗讲“活法”,能把寻常之景、寻常之事、寻常之情写得妙趣横生。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
不关老去愿春迟,只恨春归我未归。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你看杨万里的七绝,才知道什么叫“拟人”,真是鲜活之极。
这首七绝无非写春尽思归,关键在于如何翻新出奇。“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作者在都下,也就是临安,家乡在江西吉水,位于临安之西。作者想向西归乡,偏偏不能,而春尽东风吹落杨花,向西飞去,作者说:“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作西飞。”
杨花简直是在欺负我这个“客子”,刻意地在我眼前,一一向西飞去。你注意,它是“一一作西飞”,一个接一个地向西飞去,好像每一朵、每一团杨花都在欺负“我”。这口吻写得惟妙惟肖,多有意思。

《暮热游荷池上》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本诗写夏天傍晚去荷池避暑,他一上来就采取拟人写法。“细草摇头忽报侬”,风一吹,草自然会摇头。作者偏说细草向“我”摇头,是在向我报告凉爽的西风要来了。于是作者“披襟拦得一西风”,立马敞开衣襟要把西风拦住。然而风只是一阵,作者不得不去荷池边避暑,后两句就更活了。“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荷叶长得高,荷花长得低,荷叶遮住了荷花。
作者居然想象成荷花入暮害怕天气的炎热,故而低头掩面藏在荷叶之下。荷叶就像碧伞一样,遮住了荷花。这荷花在作者笔下俨然含羞脉脉的美人,而且情态毕现。包括开头的“细草摇头忽报侬”,草会摇头报告消息,满纸可爱、鲜活的气息。

杨万里这个人不得了。你知道北宋后期“江西诗派”影响巨大,大家都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到了末流,表面写得引经据典,实则生硬堆砌、拼凑。故求高深,把诗都写窒息了。
杨万里早期学“江西诗派”、学王安石,被牢笼住了,始终跳不出来,后来猛然有悟,烧掉旧作,一变而为鲜活、生动的写法。诗,这样写就对了。大自然本来就是生机勃勃的,你的笔下就要展现这种鲜活的生机,盎然的生意,把诗写活,把笔下的事物写活,这才是正途。

《秋山》
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
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
前两句:“乌桕平生老染工,错将铁皂作猩红。”乌桕树的叶子入秋变成猩红,作者把它比作精于染色的“老染工”。
后两句更妙:“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乌桕树老,色暗,故是“老染工”。枫树还小,颜色鲜红,故而作者把它比成调皮的形象。小枫树好像在夜晚偷了天酒,喝醉了,变得鲜红鲜红的,而且还会害羞,不好意思,就请高大的孤松来掩饰自己的醉容。
这枫树低小,长在孤松之下的旁边,故而作者会有此想象。通观全诗,题目叫《秋山》,作者登上秋山,所见不过乌桕、小枫、孤松三种树而已。
寻常人看来肯定很单调,而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生机无限,意趣盎然。生活有没有诗意,往往不在生活本身,而在你的眼睛。用诗意的眼光看生活,笔下展现得有诗意,这就是诗人。
#诗词#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诗词原创火云
七绝的尾句如何写最好?多个案例实战剖析,掌握方法后出佳作不难
清明与寒食有何不同?原创七绝6首,清新明丽,寄尽春之愁怀
如何写清明诗词?原创七绝示范|寂寞春烟添呓语,青山只合故人栖
填词《传言玉女》|亦幻亦真,记得上邪曾说。可怜今又,落花时节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最实用的七绝创作手法,拟人化能给诗词带来什么奇效?多案例剖析-七言绝句怼人 https://www.bxbdf.com/a/1459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