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本身就是一个行为艺术家。
他坚持这自己的原则,而且让人看起来难理解。
→ 他为自己的女儿写了一本书,但是女儿嫁人的时候,竟然没有出席。
事后他的好友陈丹青说:“他扛不住,他没有勇气在这”
→ 他从不买房,但是又有很多女生愿意为他买房子。徐静蕾算一个。
他从不留积蓄,他说靠朋友就够了。
→ 他的书名都起的够犀利,够猛。他自称自己为狂人。
《我是你爸爸》、《玩得就是心跳》、《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千万别把我当人》、《动物凶猛》。简直就是一次把自己退化再进化再退化的过程。
→ 他会各种拒绝各种让他觉得不舒服的要求
在《太阳照常升起》的去威尼斯的践行宴上,窦文涛邀请他上台,他直接拒绝,嘴里念念有词,这东西有什么可以说的,不很正常吗?
最让七门儿印象深刻的是,上海一个节目把生生把韩寒和王朔弄在一起。让韩寒连着喊尴尬。节目里,充满着尴尬。

他电影里的生死观——形式超前来自自己对人的理解
他编剧的《非诚勿扰》里,就有一场生前告别式,他的电影里总有许多荒诞的形式感的内容。《非诚勿扰》里还有婚前试爱、离婚仪式等等,八几年的《顽主》里3T公司,《甲方乙方》好梦一日游,这些帮人圆梦的公司,这些想法都很超前。

而现实中他真的与冯小刚开了一个类似这样帮人圆梦的公司,只不过最后倒闭了。
七门儿个人觉得这是王朔这批人独有的特色。别人看起来他们就是小混混小痞子,但是就是可能他们想得太多。
他策划、编剧的《编辑部的故事》中也都是这样世俗的故事,只不过他们的编辑部在见证这个时代,以及在参与这个时代。跟圆梦公司差不多。

而他的作品里,基本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死亡。
在谈论爱情的时候也总会带着死亡,而谈论死亡的原因也很简单。
他怕,所以更要把死搞清楚。


在电影《永失我爱》中的男主人公
(这部电影看得人应该不多,1994年的电影。还是冯小刚导演,王朔编剧)
没事总在幻想这未来
而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选择逃避面对自己的爱人
(看不出来他是郭涛吧~)

到了《橡皮人》
(叶京导演《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把这段故事写实了)
其实就是恋人关系中,总有人想逃离
而最后却发现自己是个橡皮人的故事

这是一个媒体人对这本书的评价:
《橡皮人》是王朔的重要作品之一,橡皮一捏就变形,意思是没有自己的主见,只能是被动地被社会所扭曲。观《橡皮人》一书,我们也不需要发现什么微言大义,只要我们读懂生活的真实,那就够了。
最后我想把落点落到《梦想照进现实》
(2006年的电影,应该很多人看不下去,徐静蕾导演,王朔编剧)
他把一切都安排在了一个房间里,哪里也不用去
然后两个人在房间里各种聊灵魂天儿
感觉就像重生一样

我们从
思考着自己要得到的自己羡慕得到的,不满足。
到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与形态,恐惧与坦然并存。
到偶尔可以谈一谈人生,什么都谈,就够了。
这样简单的轮回,这是我看到王朔的生死观。
死后的日子可能和现在一样平常。
特别喜欢《梦想照进现实》的男主角的一个自问自答:
你知道光和光怎么打招呼吗?
最黑的地方见!
嗯,就这样。
作者:七门儿
来自“朝阳公园东七门儿”微信公众号文章:王朔电影里的生死观,现在看还觉得超前!
欢迎关注~
http://weixin.qq.com/r/GTv27ijEm3XkrWyN924L (二维码自动识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如何评价作家王朔?-王朔评中国作家 https://www.bxbdf.com/a/1451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