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一词出自于苏子瞻的《杂说送张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原本是苏轼写于好友关于读书的文章,其重点在于“博观而约取”,却“无心插柳柳成荫”造成“厚积薄发”的流传,但追根溯源其本质是一样的。
在百度词条里:“厚积”指的是大量的、长时间的充分积蓄,而“薄发”指喷薄而出的意思形容事物出现的时候气势旺盛、汹涌。总的来说就是:只有准备充分多多积累才能办好事情。纵观古今中外,这样“甘于寂寞”的人不在少许。
观历史,陆游曾道:“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西汉司马迁受宫刑,尝狱苦,历经十三年,饱受折磨,终成“史家之绝唱”。
明代李时珍,访百川,行千里,历经二十七年,遭遇重阻,构建古典医学巨著。
清朝文人曹梦阮,家道中落,救济为生,寄情于文,历多艰苦,写《红楼梦》一书,衍红学之文化。
纵今外,“蓬头指挥神童”西蒙·拉特尔拒“世界第一交响乐团”之邀,不扰质疑和纷争,“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后任柏林乐团指挥,创造辉煌与奇迹。
富兰克林曾说“唯坚韧者始能遂其志。”十年背后蕴含多少苦难与劳累,其韧性可见一斑。
着眼于现:屠呦呦——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研究青蒿素,多达数十年之久,克服诸多困难,得获今日之殊荣实至名归,但却“不傲才以视人,不以宠而作威”,将荣耀归国家与团队,不专属于自己,其谦卑着实让人佩服。
韩春雨,一名普通副教授,过去几年默默无闻。无资金、无设备、无人力,凭着对生物技术的热爱,孤勇前进,今功成由许多汗泪构筑而成。
荀子《劝学》曾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人的成功正是一个个跬步,一条条小流的集合,终成千里,终成江海。
王国维曾写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只有经历励志、奋斗,最后才能待到“灯火阑珊”的成功。
而反观现在快餐化、过分追求高效率高收益的时代,人们对闷头苦干嗤之以鼻,往往追求捷径,贪妄着一夜暴富一夜变红等得来不费功夫的事,体现如今价值观的扭曲。
当我们对那些名人伟人的成绩心生艳慕觉得自己只是不幸运而已,又何曾想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我们扪心自问是否能够不徐不缓、不悲不喜,“无遗力”而“始成”,“积跬步”而“至千里”,“集小流”而“成江河”?
在人生风雨中应当养得深根,枝繁叶茂,顽强拼搏。最后厚积而“薄发”!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谈厚积薄发-厚积薄发下一句名言警句 https://www.bxbdf.com/a/1436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