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卿心君悦
近日,一位网友在网上自曝曾多次霸凌过刘亦菲。
此事一经报出,迅速引起全网的关注。
这位网友在讲述霸凌刘亦菲的原因与经过时,得意洋洋,透过文字都能感觉到对方以此为炫耀的心理。
由此引来全网对其的声讨。不久,这位网友便“消失”了。
随后,关于刘亦菲被霸凌的另一段真实经历让网友扒了出来。
这段经历来自于《背后的故事》中的一期节目,刘亦菲讲述了她在国外上学时被几个韩国女生欺负的经历。

近些年,有关“霸凌”的报道频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那么我们离霸凌究竟有多远?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遭遇霸凌时又该如何面对呢?
1
5月7日,有网友在网上写下评论:
“小时候(小学)揍了好几次刘天仙……可我已经揍过了啊,小时候干过的事又不能改变……”

短短不到两句话,流露出的信息量却很多。
请注意这位网友所用的2个词——“揍”和“刘天仙”。
中国汉字是博大精深的,自古就有“字如其人”的说法,实际上这个“字”,不仅指人所写的字,还包括他说话聊天时所运用的字。
一个人是严谨的,还是粗犷的?说话时是愧疚的,还是得意的?对一件事是重视的,还是蔑视的?
听一个人说话,就能听得出来。
回到这位网友身上,其实多读几遍不难发现,他对自己曾经的霸凌行为,以及对被霸凌的刘亦菲,都带着一股轻视、玩味、不以为然又洋洋得意的味道。
这说明,如果网友所说的话是真实的,那么截止到这位网友写下这几段话的那一刻,并没有意识到他曾经做过的事,是一件错事,是一件很可能会给人留下阴影、带去伤害的事。
当然,直到现在,我们依旧没法判断这位网友所说事情的真实性。
但无论真假,依据我个人的所见所闻,可以很负责任的说:现实生活中,像这位网友这般,霸凌完他人,还得意炫耀的人,并不少。
因为我个人曾经就经历过类似的事,这不足为奇。
2
回到刘亦菲的事件中,那个网友“消失”后,又有人扒出了刘亦菲过去上过的一档访谈节目——《背后的故事》。
在节目中,刘亦菲自述:
其实有一段时间(在国外读书时),有几个韩国女孩总跟我为难。我特别郁闷那段时间。我就在那儿上课,坐得好好的,突然那个女孩就过来扯我头发一下,(还)拿笔在我身上画什么东西。
我们那帮朋友和她们那帮朋友就吵起来了,但是我们这帮(朋友),基本上是比较文明的,也没动手。
第二天,我就跟校长讲(了这件事),马上(她们)家长也来了。她们也有一个星期的处分,就是不让上课……

这就是在那档节目中,刘亦菲对被霸凌的回忆。
其实,在我听完刘亦菲的这段讲述后,只有两个感觉:一是,刘亦菲比较幸运;二是,我没有刘亦菲勇敢。
说刘亦菲比较幸运,是我清楚大多数被霸凌者身边是没有朋友的,即便有朋友,也并不会站出来为你出头。
霸凌者之所以敢霸凌你,就是知道你是孤立无援的。因为在学校,霸凌者才是一伙的。而被霸凌的人,不管有多少,都是孤立的。
这是我的真实感受。
说我没刘亦菲勇敢,是当时我并不敢报告老师,就是莫名的怕。
那种对霸凌者恐惧的怕,让我生不出一点的反抗,我怕被报复——怕遭到进一步的霸凌。
不仅如此,我还清楚老师并不能随时随地地保护我,而霸凌我的人,却很可能随时随地出现在我身边。
当然,这只是当时的我的想法。
3
我知道我的那种遭遇就是“霸凌”,是在近几年。
当时,比较常见的说法,就是被人“熊”,被人欺负。
也是在长大后,我才知道“霸凌”一词是英文“bullying”的中文翻译,音译的,将发音结合原意组在一起,构成了现在这么个频频出现的词汇。
什么是霸凌?
目前广泛被认定的定义,来自于挪威的学者丹·奥维斯的说法:
“一个学生,长时间并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也就是说,从“霸凌”这个词被定义起,就指发生于校园的“恃强凌弱”的行为。
为何说是“恃强凌弱”,是因为我觉得被欺负的人之所以会被欺负,就是因为在某些地方,比如体力啊、朋友啊等方面,不如对方才产生的。
也就是说:霸凌这种攻击行为的发生,有一个前提是在生理或是社交力量上的不对等。
在这种情况下,你被霸凌就会绝望,因为你常常会发现你根本无法撼动对方。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启动了专项治理行动。
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霸凌行为的发生,也让被霸凌者或可能会被霸凌的人感到了踏实。
但是,在生活中,霸凌的行为还是会发生,所以这条路可能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4
那么霸凌的问题该如何处理呢?
相信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家长最为关心的事。
在2020年,儿童侵害相关问题搜索热度及热度排名表中,位于第一的就是“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等同于校园霸凌。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靠单方的努力,很可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发生刘亦菲这个事件后,中新网发了短评。

中新网短评截图
短评中先是对那位自曝霸凌过刘亦菲的网友,予以了严厉的指责:
“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他应该为曾经的错误行为感到羞愧;如果他说的不是真的,他拿‘霸凌他人’炫耀,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那更体现着内心的丑陋。”
随后又说到了“霸凌行为”,并提出了两点:
一是霸凌不是一件不可言说的事,越沉默越会被欺负。
二是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承担起监督、教育的责任。一方面要告诉孩子,被霸凌要勇敢发声;另一方面要教育孩子,霸凌他人是一件很羞耻的事。
这两点极为重要,霸凌确实就是一件“你弱他就强,你强他就弱”的事,选择沉默只会更被欺负。
而对于霸凌这件事,家长与学校的责任是最重的,从霸凌者和被霸凌者双向出手,确实可以遏制霸凌者继续霸凌,也可以保护被霸凌者。
但只这样,就可以了吗?
或许,不是。
5
我们生活在一个“人情”和“圈子”相互折叠的世界里。
如果说,在很早以前,霸凌是学生之间的“斗争”,那么现在这个“战场”已经扩大了。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事,已经发展到了学生家长与学生家长,家长的圈子与家长的圈子之间的事了。
东北有个词叫“护犊子”,就是那种动物出于天性保护幼崽不受伤害的心态和行为。
霸凌是欺负人,“护犊子”是保护人,这一碰撞问题就比单纯孩子之间的事更难解决了。
我们再次将问题转回到如何解决霸凌的问题上,可能除了家长与学校外,我们还需要做点什么。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也是真事:
近些年,影响最大的一次校园霸凌,是2015年发生在美国加州的那一次。
当时,在美国加州读高中的2名中国留学生,遭到同为中国留学生的十多名同学霸凌,被霸凌者不敢报警。
后来,这起案件中的3名参与动手打人的女孩,分别判处6年到13年的监禁。
可以说,那起案件创下了少年女留学生因霸凌而被判刑的“世界纪录”。
同时,在过程中,一位家长试图用钱与被霸凌者的家长“私了”,结果被美国当地警方以“贿赂证人罪”拘留,和孩子一起关了进去。
6
回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中,之所以我写下“霸凌离我们,究竟有多远?”
是我觉得霸凌这个行为,也许并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学生身上。
在生活中、职场中、网络中,都可能遭受变相的“霸凌”。
说个最近发生的事件,在“高铁掌掴”事件中,被掌掴的女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被霸凌着。
如果那个女孩不是独自一人,如果把那个女孩换成事件中的那位“东北大哥”,也许一些事情就不会发生了。

“高铁掌掴”事件中的热心东北大哥
那么遇到这类问题,我们究竟该怎么做?
我想,其一就是先要保护好自己。其二就是要勇敢的发声,在能保护自身安全下,第一时间发声。
至于其他方面,就是我们整体要进步的事情了。
可能我们暂时离霸凌并不远,可能我们当前距远离霸凌还有一段路要走。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一同努力,朝着杜绝霸凌的方向前行,终有一天我们会达到那个终点!

卿心君悦,一位情感观察者,用文字温暖你,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刘亦菲被曝遭霸凌事件升级,网友扒出细节!我们离霸凌,有多远?-刘亦菲被曝遭霸凌事件 https://www.bxbdf.com/a/1320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