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一般是指夏朝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中国先民通过长期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在历史发展中廿四节气被列入农历,成为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后来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被国际气象组织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但二十四节气,不是对日历中的自然月进行划分的,早期它是根据北斗七星的斗柄转角的角度划分的,而不是将月份划为两个节气。而现在则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
到了西汉初年,《淮南子》这本书已经记载了二十四节气,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你知道二十四节气歌里藏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吗?
01
二十四节气并非适用于全国,而主要适用区域是中原黄河流域。
早在春秋时代,便有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二十四节气。
因为西汉时期政治、军事、经济活动流域主要是中原黄河流域,即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所以二十四节气主要反应了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等特点,即当时狭义的中原地区。
所以家在广东福建等地的朋友,你会发现二十四节气与本地的气候并不相符,就是这个道理。

02
二十四节气并非一成不变,中间曾修改过,最终又改了回来。
西汉末年,刘歆把《太初历》加以修改,称为《三统历》,继承了二十四节气,但是把三个节气的顺序改成“惊蛰”-“雨水”-“谷雨”。
刘歆为何修改二十四节气呢?原来刘歆是西汉宗室大臣、著名经学家,曾计算出圆周率为3.1547,世称“刘歆率”。当刘歆初入仕途为黄门郎不久,王莽也经王凤推荐成为黄门郎,两个年轻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汉哀帝死后,野心勃勃的王莽被举为大司马,独掌政Q。失意的刘歆自然成为拉拢对象。元始五年(公元5年),刘歆做《三统历谱》,将三个节气的顺序改成“惊蛰”-“雨水”-“谷雨”。成为王莽篡权建新的基础理论之一。刘歆陷入政治旋涡后,又想极力挣脱,并欲谋诛王莽,后事泄自杀。
东汉初期,编訢、李梵等恢复了三个节气的顺序。

03
二十四节气对历朝历代的文化影响颇大,诸多名人均留有诗作!
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牧,曾作《清明》一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则是生动描述了“雨水”节气的美景。
韦应物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更是记录了惊蛰时期的忙碌景象。
陆游笔下的“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虽无一个“东”字,但却勾勒出立冬节气略带苍凉的特点。
基本上历朝历代的名人对二十四节气都留有大量诗词歌赋,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二十四节气指导人们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仅养育了中华儿女,而且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明。并且传播到日本、韩国甚至全世界,曾经惊艳了一个时代。
但是近年来,却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却缺少了深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比如当下的疫情,和全球环境气候的恶化,是否从流传几千来的二十四节气里找到一些可供参考的规律。因为这些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中找到的变化规律,是中国先民认识自然的基本依据,也是人们顺应自然的重要指针。
注:喜欢文史的点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深藏在二十四节气歌里,鲜为人知的故事!(二十四节气歌及古诗带拼音) https://www.bxbdf.com/a/1254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