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陈彦霏
9月30日,一块沉甸甸的“英雄航天员之家”牌匾,被送到叶光富的家乡,四川成都,这也是叶光富在42岁生日这天收到“最好的礼物”,叶光富的姐姐叶亚丹作为代表接受了礼物,喜极而泣。
作为记者,我有幸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发展。2022年4月16日上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安全着陆,三位航天员顺利返回地面,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叶光富看见妻子后张开双臂,和妻子深情相拥。

封面新闻记者陈彦霏在采访航天科技集团七院七部左易
我们则聚集在叶光富成都老家中,和叶光富的亲戚一起,目睹了航天员出舱全过程,大家目不转睛盯着电视,厨房里飘来饭菜香味——为庆祝叶光富“出差”顺利归来,亲戚们做了十多道菜,在场的记者也一同感受到了幸福的氛围。
除了备受关注的四川首位飞天航天员,随着近年“天宫”空间站进入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我也见证了空间站从“能住人”到“住得好”的转变。
四川成都的航天七院七部,是我国空间站的“装修大师”,由他们主导设计的空间站物资管理分系统作为最年轻的分系统,承担着空间站内软装和照顾航天员生活起居功能,在“问天”“梦天”和“天舟”发射期间,曾多次采访航天七院七部,详细了解了他们如何科研攻关数十年,为航天员打造舒适太空家园,用四川力量助力打造“最美空间站”。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国空间站的噪声控制,这是空间适居技术能力的体现之一。国际空间站盛名在外,是中国航天人学习的榜样,但国际空间站的睡眠区噪声指标却超过了50dBA。航天科技七院宇航项目技术负责人陈粤海提出:“50dBA的噪声环境并不真正舒适,我们中国空间站的睡眠区,各项指标要敢于超过国际空间站。”
通过努力,航天科技七院七部宇航团队从最基础的材料入手,提出了满足太空环境下抗菌、防霉、阻燃、隔音降噪等多约束条件的材料方案,建立了空间适居材料体系,填补了国内长期驻留高可靠高安全性适居材料空白。最终,天和核心舱睡眠区的噪声指标控制到了50dBA以下。
在和众多科研工作者交流中,我发现大家都向往着星辰大海,也许在不久后的未来,人们就有机会体验新奇又不乏舒适的太空生活。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在四川 见证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第23次看见初心(2020年4月24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行星探测成为) https://www.bxbdf.com/a/1207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