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女儿节,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从我国古代就有过端午的习惯,至今,端午节已经演变出很多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悬艾草、点雄黄酒、佩香囊、贴钟馗、栓五色丝线等,都是祈求平安吉利,纪念屈原、伍子胥、介子推等历史人物的活动。
除了上面那些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庆祝活动外,以前还有一种说法叫“躲午”,这“午”指的就是端午,端午不是民间举行喜庆活动、在家大扫除的好日子吗?为什么躲午?“三人要躲午”又是指的哪三种人?
一、“重单日”不吉
重单日就是说数字是两个重复单数的日子,即一月一日、三月三日、五月五日、七月七日和九月九日,他们都成为了华夏民族历史上五大节日,分别对应元旦、上已、端午、七夕、重阳。

它们之所以能成为节日,是因为历史上人们把重单日当做凶日、恶日,人们要想顺利度过这一天就必须对它多加注意,举行拔楔祈攘礼仪求得吉祥平安。只是在漫长的人类生活变迁和历史发展中,这些节日当中的凶俗含义被渐渐模糊遗忘,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例如一月一日就是喜庆的春节,三月三日就是踏青游园,五月初五是龙舟竞渡,七月初七是祈求姻缘,九月初九是登高敬老。五个节日之间的联系也变得不再那么紧密。
五个由重单日演变而来的节日中,又以五月五日的凶俗色彩最浓重。五月本身即单数,自古就有凶月、毒月之称,两个五则被视作“大不吉”,因此古时有的地方称其为“五毒节”或“鬼日”。
古时五月五日还有不少忌讳,例如有生育的禁忌,婚嫁的禁忌。人们认为五月五日生子不吉会带来灾祸,人们忌讳到什么程度?在《宋史》里,宋徽宗赵佶生于十月十日,但南宋周密称“徽宗以五月五日生,以俗忌,改作十月十日天宁节。”连天子都因为忌讳要偷偷改生辰,寻常人家就更加在意了。
二、古时要“躲午”的人都有谁?
知道了五月五日是恶月,有恶鬼作祟,那人们为了应对邪祟,免遭恶祸,人们就有了“躲午”的说法。

未满周岁的儿童
据《异苑》载,“新野庚实家,尝以五月晒席,忽有小儿死席下,俄失所在,其后实遂亡,相传为忌。”未满周岁的儿童在五月五日这天很容易受到侵害,一些日常不起眼的小事都可能让孩子丢了性命,连带着也衍生出这天不能晒被晾席的禁忌。儿童要躲到外婆家,并且要随身携带由棉布缝制的动物或人物布偶,布偶一定要保管好不能丢失,如果丢了则是不祥,会有灾殃。等躲午结束后要把这天佩戴的东西抛进水里,以示消灾获安。
出嫁的女子
前面提过端午忌婚嫁。在旧时流传于我国北方的端午节习俗中,新婚的小夫妻要在新婚第一年的农历五月五日回娘家,称“躲端午”,元宵和中秋也要回娘家,叫“躲十五”。端午多避忌,除了不宜生子外,还有夫妻不适宜同房,那时认为夫妻端午同房不仅会伤了双方元气,还会带来不幸。先秦时要求,“君子斋戒,处必拚(pn),身欲静无躁,止声色,无或进”,意思就是说,君子在五月份要洁身斋戒,居住在深幽凉爽的地方避免燥热的天气,让身体和意识冷静下来,即便是当时的皇帝也不能和妃嫔嬉闹。有的地方会让出嫁的女子整个五月都住在娘家,以避灾厄。
老人
端午时节一般是酷暑将至,这一时间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古代,尤其是民间,极易引发传染病,老年人身体素质差,抵抗力弱,对各种活动的病毒招架不住,会产生身体不适,如果有严重的基础病还可能导致丧命。当然,这是因为我们现在站在科学立场上能了解全貌,但是古时候人们以为老人突然病倒是受到了邪祟影响,因此老人也要加入“躲午”的队伍,尽量待在家中少外出。
三、驱鬼除邪
古代人们在对端午的极度恐惧下,又生出了一种想要反弹、释放的压力的想法,这才有了各种驱邪活动。如家家挂钟馗图象,在门窗上贴驱鬼祥符,小孩则穿虎头鞋,手缚五彩线等。除了这些相对比较温和的驱邪方式,还有一种更加强硬的反抗方式——以毒攻毒。

蛇、蝎、蛤蟆、蜘蛛、蜈蚣是民间公认的五种毒虫,这些毒虫又恰恰是端午开始大规模活动、繁衍,端午“五毒节”名称由此得来。人们制作五毒形状的饰品、食物,把五毒佩戴在身上、悬挂在屋子内外、缝制五毒图案的儿童背心等防止邪祟近身,还有直接吃食五毒,达到从内部获得污秽不侵的强健体魄。
不过时至今日,我们对于端午一开始成为节日时携带的灾厄寓意感知已经不明显,我们感受和强调的是这一传统节日积极优秀的精神寓意,是同一节日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差异和千年来华夏文明未曾断绝的文化凝聚力。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端午将至,老话说“三人要躲午”,指的是哪三种人?(三人在家是什么意思) https://www.bxbdf.com/a/1170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