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中国年度最佳雇主评选报告》显示,后疫情时代,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加理性务实。据悉,大学生认为当下理想工作最重要的标准是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其次是福利待遇好、培训和发展机会多,以及工作稳定。作为“理想工作标准”中最重要的一项,大学生首份工作收入预期创历史新高,达到7119元,较去年的6958元高出2.3%,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大学生对一线城市的预期收入达到7613元,四线城市及以下则低于5000元,这也反映出期望工作城市等级越高,年轻人的预期收入也会越高的现象。然而,当下的就业环境却着实不乐观。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教培行业的调整,以及互联网大厂的持续裁员,对于2022年就要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们来说,能够提供给他们理想薪资的企业会越来越少,再加上网络中的各种“薪酬平均值”也并没有反映出国民真实的薪资水平,在薪酬上产生的较大落差会因此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出现。就在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的同时,消费日报总结了2021年消费领域五大热词,分别是:攒钱、平替、国潮、理性、断舍离。据消费日报的报道,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的“95后”、“00后”,随着消费持续复苏的势头,正在掀起新一轮的消费变革。今年以来,关于攒钱的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引发讨论,由年轻人组成的攒钱小组一度出圈。而“性价比为王”的趋势在2021年也得到充分释放,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各种平替的火热,年轻人不再一味追求品牌,而开始更多地关注品质。事实证明,当下年轻人的消费行为正在不断回归理性,无论收入高低,“把钱花在刀刃上”成为更多人的共识。而如今备受推崇的“断舍离”这种做减法的生活态度,也不断将人们从物欲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自己。一位互联网广告从业者表示,自己一直以来的工作就是撰写各种能够制造消费者欲望和需求的产品推广文案,意图撩拨着年轻人的购物欲望。当她将这些“快速送达”的广告资讯编辑完成并发送后,消费主义的浪潮随即奔泻而出,涌向每个潜在的消费者。而就是这些随处可见的商业信息,带来了消费上瘾的社会现象。再加上近几年电商平台的阔步跃进,自2018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仅用125秒就突破了100亿交易额而创下一项新的消费纪录后,造节营销的模式越来越常见。从上半年的情人节、3.8女王节、520、618,到下半年的双11、双12,以及各种小型的促销活动,基本全年无休。而当购物者对于购物节营销、“猜你喜欢”等算法推荐机制逐渐麻木时,“种草”又给电商平台提供了更大的商机。年轻人热衷的酒吧、酒店、室内游戏项目、医美机构、服装店等等,都成为了营销的重灾区。据某公司的行业报告显示,一线城市18-24岁的年轻人,无论是消费能力还是意愿,都是最受商家欢迎的人群。他们追求新鲜感,因而对物质的需求旺盛,意志力也相对薄弱,于是,在商家各式营销方案的围攻下,这群年轻人极易掉进消费主义的陷阱。而这一切,最终造成了年轻人没有买到真正需要的产品,却拥有高额的购物消费单;月入上万,年近三十却没有存款;以及沉迷于过度消费后,陷入了物质带来的焦虑,反而加剧了躁郁症等情况。于是,豆瓣“消费主义逆行者”、“反消费主义”、“消费主义言行大赏”等小组应运而生,有超过30万名成员先后加入了这个庞大的反消费主义阵营。对他们来说,自己如今生活品质的高低与收入的多少关联并不大,而是取决于如何消费的“更恰当”。无论是熟知各类营销手段的广告从业者,还是热衷为兴趣买单的发烧友,又或是想获得实惠的“羊毛党”,都曾是消费主义最忠诚的践行者,也都陷入了难以自控的怪圈。人的贪欲,在这场消费狂欢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与“抠门小组”“攒钱小组”不同,“反消费主义”小组并不抵制消费,而是鼓励大家抵制智商税商品、伪需求,以及市场煽动起来的焦虑情绪。年轻人赚钱本就不易,若是花出去的钱没有带来幸福感,相反,越来越少的存款也会让自己的安全感降低,焦虑随之而来。学会延迟满足,购买不会被轻易替代、真正需要的商品,并学着通过量化预算、开支和收入来控制手中的金钱。事实证明,攒钱,才是年轻人累积下第一桶金最可行的操作。自媒体达人粥左罗在文章《当这届年轻人开始报复性存钱:90后,真能靠攒钱改变现状吗?》中表示,对于家境平平、缺乏资源的年轻人来说,最可能改变命运的事情只有两件:好好学习,好好攒钱。攒到第一桶金后,年轻人就有能力将它发挥出理想功效,充实自己,以此获得更高收入。财富越多,机会自然也会越多。“在漫长的人生棋局中,比‘爽’重要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攒钱和学习不一定让你赢,但永远不会让你输。”粥左罗在文章的最后写道。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大学生首份工作薪资预期创“新高”,却更想靠攒钱改变现状?(大学生工资标准表) https://www.bxbdf.com/a/1055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