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想吃人口红利,但动员能力和教育程度都不足,反而容易掉进陷阱。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到4月中旬,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头衔可能“易主”,从中国转变成印度。不过,对于印度来说,这个头衔带来的东西,比起红利,更像是一个陷阱。
大概从2010年前后,在印度的人口数不断逼近中国的时候,印度将会吃到人口红利这个说法,就开始越来越流行了。从数字上来看,这个说法,确实也并非异想天开。毕竟,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能够飞速崛起,并在全球产业链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印度,不但人口总量即将超越中国,而且用工成本并不高,年龄中位数还比中国低,也就是有很多正值“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劳力,因此,在制造业上,拥有成为“第二个中国”的条件。
基于这种理论,2014年,莫迪喊出了“印度制造”的口号,开始很多企业都纷纷跑到印度投资建厂。但事实证明,在印度复制“第二个中国”的尝试并不成功。即使经历了三年疫情,还吃到了很多美西方企业近几年加紧“去中国化”的红利,制造业在印度总产业中的比重依然不到五分之一。

如果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话,根源在于,印度和中国在人口问题上,有两个差距。
第一个差距,在于组织和动员能力。能被有效动员起来的人口,是“红利”,无法被动员起来,参与工作的人口,不管多年轻力壮,都会成为负担。
中国只要哪里有需要,就能够有效地动员地方的人力物力资源。印度的地方上的“独立性”很强,基本上政令下放到邦一级,能不能再继续推行下去,就要看运气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组织起成规模、分工明确的生产团体,是难上加难。
第二个差距,在于受教育程度。中国的制造业能够飞速发展,本身不是因为劳动力“廉价”,而是“性价比”更好。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在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2%左右,而印度只有7.4%。而且,印度的高等教育体系非常混乱,私立学校鱼龙混杂,缺乏明确的考评标准。印度当地的商业与产业协会曾经做过一项调查,指出当地超过9成的MBA以及超过8成的理工科毕业生,都“不够资格”被企业录用。在进入企业之后,他们普遍需要接受2到4年的额外培训,才能有一部分开始承担工作。
在无法被有效动员、受教育程度有限的情况下,“人口红利”永远只存在于理论中,无法真正实现。但是,这些人口带来的医疗负担和安全风险,却是实实在在的。在印度,虽然实行“免费医疗”制度,但是由于病床短缺,病人看大夫需要排长队。根据统计,在印度,需要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中,只有不到5%的人,才有机会得到治疗。同时,大量没有被动员起来的印度青壮年劳力,成为了“社会闲散人员”,不但没能为“印度制造”做贡献,反而成了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印度的基层治安状况一直无法改善。

很明显,基于这两个差距,印度的人口红利,正在变成“陷阱”。
事实上,从2021年开始,印度的一些地方就已经意识到了人口过剩带来的问题,甚至开始搞“计划生育”。在解决动员问题和教育问题之前,印度人口,永远只是纸面上的数字,很难成为实打实的机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印度人口即将超过中国,表面看是红利,其实是陷阱(中国人口生育率全球倒数第一) https://www.bxbdf.com/a/1052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