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终于讲到大家都关心的明定陵了。在这个篇幅里,我先会对明定陵如同前述诸陵一样,首先进行一个整体的说明,之后会详细讲解一下1956年定陵地下宫殿的发掘及其背后的故事。

这个篇章的主体文字来源于由杨仕和岳南撰写、2004年远流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风雪定陵》,以及当年参与定陵发掘的孝古专家所撰写的《明定陵孝古发掘报告》。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

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显皇后、孝靖皇后。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定陵坐落在十三陵陵区,天寿山山脉的大峪山下,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位于长陵西南方,与永陵遥遥相对、与昭陵仅百米之距。

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万历皇帝去世之后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宫可供游人参观。

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但外罗城已因历史久远而残迹不显了。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定陵虽然按照永陵的规制建造,但它却在总体上超过了永陵。

定陵陵院长度为317.5米,宽150.3米;宝城坟冢面积为41,526.5平方米;陵院面积为42,935.9平方米;不计外罗城内的总面积为84,462,4平方米。

今天的观光者,假如有心把永、定二陵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定陵比永陵显得更为宽大深邃,这充分反映出万历皇帝对自己寿宫建造要求,也显示出定陵设计者匠心独具的聪明才智。

假如把定陵和仅隔一里的万历父亲穆宗的昭陵相比,就更显出定陵的博大宏伟与昭陵的渺小拘谨。这一点,在定陵预建初期就为群臣所察觉,并引起一阵争议。当时的侍读讲官朱赓曾向万历谏奏:“昭陵在望,制过之,非所安。”对于这个忠恳之谏,万历未予理睬,依然谕令工部按原计划修建。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定陵除陵内主体祭祀建筑外,尚有服务于陵寝的附属建筑。

定陵金水桥以南,为神宫监,是提督太监的衙署。监东为神马房,豢养马匹供陵园使用。

金水桥北与神宫监隔神路相对者为祠祭署,专为料理祭祀事宜。祠祭所西南,为宰牲亭,为上供宰杀猪羊所用。

外罗城以内两侧,各建朝房数十间,为祭陵官员休息之舍。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定陵原始建筑平面图(源自《明定陵孝古发掘报告》)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1956年经GWY批准,开始发掘定陵,1957年打开地下宫殿,出土文物近3000件。

1959年9月30日在定陵原址建立博物馆,郭沫若同志题写馆名“定陵博物馆”,1959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定陵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全部都是地宫的出土文物,并举办有”定陵出土文物陈列”,用于介绍定陵的概况、地宫的发掘过程以及万历皇帝朱诩钧和他的两个皇后的随葬器物。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神路与石桥

定陵神路起于七孔桥总神路以北一百米处,然后蜿蜒伸向西北,跨过三孔桥、穿越金水桥,直抵定陵陵园前的无字牌,全长三公里,路宽七米,中间铺青石板,两侧砌条石为边。可惜今天神路、三孔桥均废,惟有金水桥迹尚存,供人凭吊。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这座仅存的金水桥也被称为“三座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至万历十八年(1590)之间。桥体形制:主桥长20.7米,宽8米;两辅桥长9.4米,宽3.6米

整体桥身保存完好,石栏杆则是建国后定陵博物馆开放后补配完成的。

桥面皆铺砌石条,桥洞砖券。三座桥设计巧妙,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作为定陵陵区前方重要的建筑内容,穿过金水桥即可以看到远处就是定陵的圣德碑。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这三座石桥跨在定陵罗城门外的月河之上,石桥上的雕刻十分精美。

如今,月河早已干涸,而三座石桥和桥下部分月河河道却作为古迹得以保留。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圣德碑

定陵无字碑初建时置于亭内,亭呈方形,每边长11米,重檐歇山顶,四面各设券门。

碑与碑亭均与定陵其它建筑同期制作,是定陵的配套建筑之一。

碑亭在清朝初年被八旗军所毁,但石碑仍然是完好无损。

乾隆时对定陵重加修葺,但未恢复原有碑亭样式,仅建矮墙环以四周,四墙正中各置一门以便出入。

今天,只有矮墙存在,围绕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目睹世间沧桑。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石碑为螭首龟趺形制,碑身无文字。碑座之下雕刻有海水江崖,四角分别为鱼、虾、蟹、龟的纹样。

所以,下次再来定陵的时候可以仔细看看这些小雕刻,有的时候,细节才会更让有发现的惊奇之美。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定陵所用巨石颇多,除了这整块的圣德碑,在陵内还包括有大量的殿堂台基、石栏杆、丹陛、地宫等部位使用。这此制作所需的巨石大部分来自房山县大石窟,主要有青石、白石、汉白玉等数种,在定陵所使用的几十万块大石中,最重的可达上百吨。如此大的巨石,给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而从北京南部的房山运至北部山区的十三陵,这些巨石无法采用水运,因此只能采取旱路运输。

定陵修建时,巨石全由旱冰船进行人工拽运。其方法是每隔一里之遥,在地下凿一深井,冬天到来时,将水打出,泼在路面冻成冰被,巨石沿冰路滑行,到达天寿山。当时从大石窝往京师运送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的一块巨石,就需要民夫二万人,用时二十八天,耗银十一万两。如果运往天寿山,其人力、时间、耗资还需再加一倍。嘉靖十六年(1537年),工部尚书毛伯温,针对旱冰船拽运耗财、费时、费力,又受季节和气温限制的弱点,特地令工匠试制出八轮马车。此车不仅可以用骡马代替人力,节省财力和时间,而且相当安全可靠。

到万历年间,工部郎中贺盛瑞又在八轮大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制出十六轮大车,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但尽管如此,就其开采运输之艰难,仍为世之罕见。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对于定陵的圣德碑还有一则小小的传说故事,这也是《风雪定陵》中所记述的。

下次大家去定陵的时候,可以仔细找一找,也许会有不同的体验……

……

晚上,副队长白万玉提着一瓶老白干烧酒,约来组长王启发、许崇仪和部分民工,来到明楼的石阶上边喝边聊。

他看到民工脸上都泛起红晕,便咧开嘴笑笑:“你们听说过月亮碑的故事吗?”

“听说过,现在定陵门前那个王八驮着的石碑上,还有一个圆圆的白印呢!”

白万玉乘着酒兴,和民工们亲切攀谈起来。他说,在全部明代历史中,万历皇帝的荒淫昏聩是十分典型的。有一天,万历酒足饭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正昏睡间,忽然看见一个红脸、红发、红穿戴的人来到跟前,万历吃了一惊,忙问:“你是何人?”

那人说:“实话实说,我是火神爷。你的昏庸无道,我们早有所闻。我奉玉皇大帝之命,要把你那劳民伤财建成的定陵,烧它个一干二净。”

万历听罢大怒,他仗着自己是“天子”,便大声喝道:“我们朱家天下,气数正在兴旺,难道真会怕你不成?皇帝陵寝,自有神佑,谅你不敢,恐怕你也没这个能耐!”

火神爷说:“咱们打个赌,怎么样?”

万历气呼呼地说:“要是将来定陵火烧,让我现在就瞎一只眼睛。”话音刚落,火神爷竟哈哈大笑而去。万历吓了一跳,从梦中惊醒。他正想要睁开眼看看周围,左眼睛忽然被哆目糊糊住,不久左眼竟真的瞎了。万历回想梦里情景,神志迷乱,从此一病不起,没过几天就死了。

万历“驾崩”后立即入葬,可是他那只右眼始终睁着。等到安葬完毕,有人发现,定陵石碑背面的右上角,现出一个白圆形的东西,每逢月底月初,这个白圆形的东西就发亮,如同一个月亮。“定陵月亮碑”从此被叫开了。

这个“月亮”就是万历右眼睛变成的。因为他怕火神爷真的要来烧他的陵,因此只要一有动静,这只“眼睛”就像探照灯一样照住放火人,陵户便能立即将其拿获。

有天晚上,一阵风起,从定陵后面的山头上飘来一朵乌云把月亮遮住。就在这一刹那,火神爷立显神威,一下子把定陵烧得个片瓦不存,打那以后,定陵屡建屡烧,屡烧屡建,直到最后定陵改为全部石建筑,才算作罢。可是定陵月亮碑上的那只“万历眼睛”从此也被烧瞎了,再也没亮过,变成现在看见的那个不会发光的白圆圈了。

……

而在这个故事里所说的月亮碑上那只“万历眼睛”,就是巨大的圣德碑的背后。

站在驮石碑的“王八”身后向上看,在石碑右侧碑顶雕龙的下方,有一块与碑背不同的灰白色颜色,这个大大的晕点就是传说中的“万历眼睛”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外罗城

定陵的修改标准与规格基本上如同永陵一般。因此,在建筑设置的形态里同样也增加了一道“外罗城”。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数百年来,定陵的外罗城从未得到修缮,自然侵蚀、人为损毁。因此,今天我们去定陵参观已经看不到当年外罗城的样貌了,所有的遗迹都已经泯没在了周边黄土之下。

但我们从卫星图上倒是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外罗城城垣的痕迹。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据(帝陵图说》载:定陵有朱门三道。外罗城墙门,即为定陵的第一道门。重檐黄瓦,雄伟壮阔。墙上镶琢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等图像,登高观之,山明水净,花艳叶翠,龙飞凤舞,马跃麟腾,构成了一幅天然的风情画廊。

外罗城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现在这座三道券门的陵门已经不存在了。可陵门的台基遗址还是能够看到。当我们从购票处向陵园大门行走过去之时,会看到一个小广场,在广场前方有个小坡,这个蹬道坡就是当年外罗城陵门的礓礤。而坡道之上,则是原外罗城的陵门。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陵门

我们现在进入定陵之时验票以及代表定陵园区的正门,在明朝之时原本是定陵的第二道大门。

如果对外罗城的陵门拆除不见感到遗憾的,这里还能算是弥补一下。因为这座第二道大门的建筑形制与当年外罗城陵门为同一规制。

因为此门陵寝第二道门,所以在古代又称重门。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重门原本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可以参观前帖永陵时照片)。但后在定陵复建之时已经封闭堵砌了。

在明朝定陵修建完成之时,重门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现在已经不见当年的遗存,只有一片空场覆盖在原基址之上。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祾恩门

进入定陵的重门,也就是进入定陵景区之后。看到的是一个只留有台基,但却空无一物的院落。

在台基之上,原本是定陵祭祀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祾恩门。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明时初建的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

清朝初年,定陵祾恩门毁于八旗军之手,乾隆时重修,在原来的基座上缩为三间。

从1936年民国政府留存的旧时照片上看,当时定陵的祾恩门还存有一定的建筑规模。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但在民国后期,定陵祾恩门遭到大火焚烧,原有的大殿堂门样式荡然无存。

祾恩门两山接于宫墙,左右各置腋门,至今保存完好。宫墙以西与第二道门之间,构成陵园的第一个院落。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祾恩殿

进入祾恩门之后,为陵园的第二个院落。院落正中为祾恩殿,即为祭祀陵寝的宫殿,这是陵园前部的中心建筑。祾恩殿原为七间,亦毁于清初。乾隆时期虽加重修,但在原来基座上,缩小为五间,现仅存殿座及石栏板。

定陵祾恩殿与永陵祾恩殿大小相同,座前亦有月台,月台两侧各有石阶一道,台前有石阶三道。阶中丹陛雕龙云纹,刀法凌厉,形象逼真,堪称石刻艺术之精品。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从永陵与定陵两个祾恩殿残存的柱础分析比较,定陵使用的楠木大柱比永陵使用的还要粗大。而就梁椽之坚固,砌石之重厚,做工之精细,装饰之精美,不仅永陵无法比拟,就是在整个明代的陵墓中也无与之匹敌者。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祾恩殿。在明朝时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

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民国初年,陵区附近一家姓郭名五的接替陵户,负责十三陵的看管和保护。政府除免其租税外,每年尚略有补助。当地一闲汉王某感到护陵的差使有油水可捞,便找到郭五要当陵户,遭到郭五拒绝后,王某恼羞成怒,趁夜深人静,提一桶煤油悄悄来到定陵,把油泼在祾恩大殿上,放火焚烧。顿时,烈焰冲天,映红了整个陵区,方圆四十里可见烟火升腾。

三天后,祾恩殿就变成了一堆灰炭。王某嫁祸郭五未成,自己反吃了官司,暴死狱中……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棂星门及石五供

祾恩殿之后为棂星门,其状如牌楼,故有“牌楼门”之称。

门两侧高耸长方形汉白玉柱各一根,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两柱之间为门楼,楼上覆盖黄瓦。每当红日初照,棂星门灿烂辉煌,如空中楼阁,引人遐思。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形制如长、永等陵。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而在棂星门与石五供之后,就是定陵庞大而巍峨的方城与明楼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石五供之前也是很多来明定陵旅游人士最喜欢拍摄的地主,不仅有着古代精美的石刻,同时也能将明楼上方硕大的“定陵”二字拍摄其中。

大约在2001年左右,我带着女朋友来定陵旅游的时候,也曾在这里留了一张影。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方城与明楼

明定陵方城与永陵建筑形制相同,均无前诸陵券洞设置,同时在方城之后紧接宝顶,因此也无月牙城设置。

这是一座近似封闭的石结构建筑,其自身的重量和坚固程度超过了十三陵中任何一座方城。据史料记载,建造定陵方城时,为了达到坚固的目的,在地基中浇铸了铁汁,整个方城和地下原有的岩石融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也正因为如此,定陵在遭到李自成的大顺军、多尔衮的大清军和土匪无赖的毁灭性灾难后,唯独这座方城岿然不动。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去除方城券洞设置之后,要蹬上方城之上的明楼与宝顶,则需从方城两侧的蹬梯而上。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行至上方后即是宝城的城墙。进而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上可步行至方城之上的定陵最高建筑--明楼。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明楼与宝城看似分离,实则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明楼建于宝城前的方城之上,方城两侧与宝城城墙相接。

方城正中,即为明楼,明楼全部为砖石结构。楼上额枋正中,榜书涂金“定陵”二字。

十三陵除永、定二陵以外,其余诸陵明楼的楼顶部分全是木质结构,因此经不起风雨剥蚀,都已严重损坏。今天看到的长、景、献三陵明楼,则于1935年和解放初期修缮而成;而唯独永、定二明楼,虽历经四百余年而安然无恙。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整个明楼顶部,包括额枋、斗拱、飞子、檐椽以及又宽又长的角柱,全是由全白石所雕琢的预制石件组成。这种由预制石件建造的明楼,在明朝的所有陵墓中,仅此两座。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明楼四周为平台,内竖石碑一座,碑额刻篆书“大明”,碑身则用楷书雕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七字。定陵碑座与永陵同款,一样的上窄下宽,四周雕云龙纹饰

皇帝死后,有“庙号”、“谥号”,为嗣皇帝所尊封,“神宗”即庙号,“显”即谥号。

整座明楼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含有宗教色彩。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宝城与宝顶

最显赫的宝城,则是陵园的坟冢部分。由城墙围成圆圈形,城墙外侧置垛口,内置矮墙,顶部铺砖为道。如此建造除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外,还有在墙上屯兵,对付外敌入侵的孝虑。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宝城每隔一定距离,于城墙外侧设石螭首伸于墙外。每逢雨季,城墙上的雨水便可通过螭首之口流出,以保城墙的干燥。城墙外侧底部,再置散水道,将水排入下水沟中,宝城之内用黄土填实,其中心点用黄土加白灰夯实隆起,形成坚固的“宝顶”。宝城之内,满植苍松翠柏,在保持古代礼仪的同时,亦有皇帝及朱家江山万年长存之意。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既然按照永陵建制,花斑纹石自不可少,宝城垛口,明楼地面,都是花斑石。除整个陵园显得比永陵更为壮观深邃外,花斑石的用量及装饰都大大超过永陵。定陵从外城的第一道陵门,至后边宝城城墙垛口,它的神道、墙基、殿台,很多为花斑纹石铺砌。而永陵只在后宝城外沿的垛口处铺砌了少量的花斑纹石。

此石由多种颜色的鹅卵石经过地壳变动,受到高温高压以后,再生而成,当时仅在河南的浚县能够采到,不远千里,运来应用。这种岩石,虽然五颜六色光彩灼目,但却没有纹理,质地坚硬,雕琢十分困难。开采时,只能按最大尺寸开成毛材,然后用手工反复研磨,其费工耗时,可以想象。据(帝陵图说》载,定陵所用的花斑纹石做工极细,“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光焰灼人”。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定陵用料最多的当属城砖,其产地主要是山东的临清。

这里地处黄河下游,又是京杭大运河的必经之路,土质优良丰厚,交通便利,是制砖和运输最为理想的地方。自黄土高原流失下来的粘土,经过千里浪淘淤积到临清以后,已经变得质纯无沙、细腻无比。

制砖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将泥土挖出,经过冬季冷冻,春天化开晾晒,然后过滤,长期浆泡、摔打、制坯等多种工序,最后才烧制成砖。这种砖长0.49米,宽0.24米,厚0.12米,重24公斤,抗压系数大,质量极好。为便于检验,每块砖上都打有窑户、作头匠人、年月等标记。查验不合格者,一看标记便知出自何窑何人之手。因为此砖色灰稍白,故称“白城砖”。早在万历二年(1574年)四月,此时虽然没有大的工程项目,但已开始谕令临清各窑,每年为皇家烧造白城砖120万块。

除临清外,河北省武清县也曾烧制白城砖。武清县烧制白城砖始于万历二年(1574年)九月,宛大县民王勇上奏说:“今有武清地方,土脉坚胶不异临清。去京仅一百三十余里,较临清近两千余里,一改兴作,不但粮船、民船不苦烦劳,抑且为国节省,生财实效。”经工部校议,令武清每年烧造30万块。自定陵动工后,两地的烧造数量又有大幅度增加。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因而,城砖的运输便是一项重要内容。除此之外,来往于大运河中的粮船、商船也义务为工地带运。

在当时的京杭大运河内,无论是专职为皇家运粮的漕船,还是商贾民人的私船,只要通过苏州和临清,都要为皇家带运一定数量的砖料。到达京东通州以后,再由车户走旱路运往天寿山。

1584年12月,工部郎中何起鸣,陈请在夏季水涨季节,将砖料直接运往小汤山以南或沙河朝宗桥以东。由此以来,船队运输就将京杭大运河的北端一直伸延到了沙河巩华城下。

定陵的兴建,给京杭大运河中的船工商贾带来沉重的负担,从而引起这些人的怨恨与不满。纷纷要求停止无偿运输城砖。一五八七年,也就是定陵动工三年之后,工部陈奏万历皇帝,请求船只减免载砖事宜。万历没有允可,只是作了一些补充规定:

“至于带砖一节,寿宫用砖方急,理应照旧,待落成之日,每船量减四十块,以二百块著为定例。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各有白银,其免税带砖及减派船价。”

事实上,定陵完工后,这种载砖方式还没有取消,并一直为后来的大清帝国所沿用。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转过明楼向宝顶方向看,眼前就是一条逐渐深入的通道,远处则进入一道幽深的券洞。这里就是定陵地宫的出口位置。

当我们从定陵地下宫殿参观完毕之后,从地下出来就可到达这里。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出口位置,在明朝时期原本是进入地下宫殿的正门。

现在为了参观方便,也为了客流量流通孝虑,地下宫殿的参观者需要从宝顶后方的入口进入,从这个明楼后方的出口出行才。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T尼克松在访华期间,携夫人参观了八达岭长城,并游览了北京十三陵。他们当时进入的入口就是现在的这个出口位置。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这个出口是后期重新修建的,并不是原始的地宫出入口,这个券口到达地宫还要顺着旋转而下的楼梯步行十几圈才能到达地宫。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而我们要进入地下宫殿进行参观的话, 则需要从明楼下来,沿宝顶向后方绕而过。

在宝城墙上绕行之时,你可以看到1956年,当年孝古队员首先发现的定陵“隧道门”遗址。也正是因为偶然发现了这道隧道门,也使定陵地宫的发掘正式开始。

但,也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正好于陵内的宝城之上,因此,我们只能够看到当年“隧道门”在宝城墙内的一样貌。这里的斜坡位置,也正是当年定陵孝古打下的“第一条探沟”的位置。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如果要看到这个“隧道门”外部的样式,则要在你浏览完整个定陵之后,从正门出来,沿定陵外墙顺时针向宝顶方向走。

到达定陵红色陵墙与青砖宝城墙相交的位置。在这里,因为保护与维护陵园整体性的需要,安装一道滑动铁门。这个铁门之内可以通到宝顶内的斜坡。也就是上一张照片的那个位置。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当滑动铁门打开时的样子。

打开之后,你可以看到定陵宝城墙上有一道券门样式封闭其中。一条穿过宝城墙的隧道直行而入。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好了,我们再回到定陵之内。

刚才说,沿着宝顶向后方行进我们就可以到达定陵地下宫殿的入口位置。

行走在宝顶之上,你可以看到在宝顶正中心有一座高高的夯土遗迹。宝城之内用黄土填实,其中心点用黄土加白灰夯实隆起,形成坚固的“宝顶”。这个夯土台就是定陵的宝顶中心,也是人们俗称的“坟头”。

虽然宝顶上已经长满古树,但从树下原有土层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层一层的夯土痕迹。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转到宝顶之后,也是正个定陵的最后方,有一个现代修建的平房。

这里就是地下宫殿的检票处,也是地宫的游览入口位置。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地下宫殿

从刚才咱们说的那个检票口进入之后,从螺旋楼梯往势而下,大约十几米之后,我们就进入了定陵地宫。

在讲解地下宫殿之前,我先贴一张我自己画的地下宫殿平面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定陵地下宫殿分为隧道、前、中、后三个主要厅堂。在主厅堂两侧各有一个配殿。

红色的虚线是参观路线。这个路线不是我定的。而是现在地定宫殿中为了在大客流时不致拥挤和产生意外,现在规定了参观行走路线。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因此,当我们从螺旋楼梯下来之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呈“圭”字形的小门,而门内远处则是地宫的左配殿。(旁边的铁箱是通风管道)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左配殿呈长方形穹顶。全部由巨大的青石垒砌而成。虽然没有如同清东陵乾隆墓一样奢华的石雕,但它的规模却远胜清裕陵。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配殿中心近墙的位置上有一座低矮的、由青白石垒砌的棺床。

这座棺床在定陵地下宫殿发掘之时就是空无一物。整个配殿之中也无任何物品放置其中。

关于这座配殿为何如此设置?以及它为何没有使用等等问题,都在发掘之后为孝古人员及历史学家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文献孝证,最终知晓了它的功能。在这里,我先卖一个关子,等到后边定陵孝古的段落再细细解说。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在这座石棺床中心有一个边长约为10厘米大小的方洞。这个被称为“金井”,是放置棺椁的位置。当葬入棺椁之后,需要将棺椁正中放置在金井之上。

这个金井直接连通地宫下方的黄土,并未堵塞。这也是希望棺内主人与地脉相连的一种美好祝愿。据说,当年在建陵之时,开工挖出的第一撮黄土需要仔细保存。在陵墓建设完成之后,这一撮黄土再放置到地宫的金井之中。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哪个不长脑子的人第一次做,现在,这个金井成了真正的“金井”。很多来参观的游客纷纷将各类零钱以空投的方式,掷入金井之内,以期望得到所谓的“祝福”。以致于,现在棺床之上堆积了大量的零钱。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再说个好玩的。

我在这个贴子开篇的时候说过,我的祖父曾经在90年代初于定陵外中国银行做过段后勤工作。那个时候地下宫殿的已经有人开始投掷零钱了。

每次清理过后,定陵的管理人员都会把收集到的零钱交给中国银行。而这些零钱中不仅有人民币,还有很多国外的钱币,什么日元、美元、英镑、港币的,各种各样都有。那时候,我也小,到了定陵祖父那里,有时候为了有个新鲜劲儿,所以经常会给我一些外国硬币。所以,那个时候我就已经收集了很多国家、不同面值大小的国外硬币(既然是硬币,所以不值几个钱)

这此硬币现在还有一些留在家里,但时间已经过去30年了,我也由一个青春少年变成了中年大叔……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在左配殿的墙壁上有一个通道,无门框,直接通向地宫中心的“中殿”

这个通道狭窄,约有1.5米宽左右,长约1、20米。券顶之上为了保护文物,特别覆盖了一层金属网。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进入中殿之后立刻就可以看到在中殿中心,延纵向、前后摆放了三组汉白玉雕刻的宝座。

每组宝座前都有汉白玉雕刻的小型供台,上边放置着黄瓷五供,包括鼎、烛、壶、青花龙缸。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在供台之前则是一口直径近1米的超大青花瓷龙缸。现在里边已经空空如野。

这个龙缸的外沿花纹中有一组落款,写“大明嘉靖年制”。说明此龙缸为明神宗的祖父--嘉靖皇帝所有(这么巨大、这么高规格而且还画着龙的青花缸只能为皇帝所有)。但为什么嘉靖年间的东西作为万历皇帝的陪葬,我将会在发掘部分进行讲解。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当年刚刚开启地宫之时,龙缸里边装满了已经陈化的香油,在缸口内还安放了一个铜质的灯芯。这个青花龙缸就是人们传说中皇陵内的“万年灯”。但因为地宫关闭之后缺氧,所以缸内的香油仅仅燃烧一小部分之后就熄灭了。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这三组宝座是墓中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宝座。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当年发掘地下宫展之时,这三组宝座并非如此排列。而是在中展后方,后殿门之前,万历皇帝宝座居中,两侧安放皇后宝座。但如果原样放置,那么后殿将无法打开与通行,因此,在地下宫殿开放之后,三座宝座即按照今天我们看到的行式摆放了60余年。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沿着指定的游览路线向前,就是地下宫殿的后殿。也就是万历皇帝与两位皇后棺椁、陪葬品安置的地方。

如同左配殿一样,后殿中心近墙的位置上同样有一大型石制棺床。棺床之上放置着三个大型红漆棺,两侧则是数十个小型红漆箱。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中心的主棺为万历皇帝的棺椁,万历左侧为孝端皇后棺椁、右侧为孝靖皇后棺椁。当然了,现在咱们看到的都是复建之后的样子。这三组棺椁与旁边的漆箱都是仿造的,从里到外,从用的材料到里边装的东西,连原物的一个钉子都没有。所以,你即不用害怕、也不用感到忌讳

这里只是告诉你它们原来是什么样,有多大、多高、多长,是什么颜色、放在哪里而已。

至于原物哪里去了?这又是一个即悲愤又悲惨的故事……

这里先不说,继续卖关子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这里虽然说是“埋死人”的,但当年的主角都不怕,还在建成之后乐呵呵的来参观。

1588年9月24日,定陵地下宫殿建成,万历皇帝率群臣到达。

在皇帝参观地宫之后,特意命令在玄宫中设宴款待各位参与皇陵建设的大巨。饮酒之时,给予有功之臣奖赏:

“朕心嘉悦,诸臣协力效劳,宜加特典:首辅(申)时行岁加禄米五十石,赏银币,荫一子尚宝司司丞;次辅(王)锡爵赏银币,荫一子入监读书;定国公徐文璧加禄米三十石,给予应得诰命。侯李言恭以下各升一级;石星加太子少保;曾同亨升尚书;提督大工如旧,荫一子入监读书;李辅、王一鹗、沈鲤、杨俊民、于慎行、徐显卿、萧大亨俱加级赏赍有差;穆来浦、洪声远升五品京堂;常居敬、何起鸣、王友贤、赵焕、朱赓、王弘海、魏时亮、王敬民、田大年、李载阳分别加赍。内原任尚书何起鸣遇缺推用,荫一子入监读书。”

当万历在寿宫中大摆酒宴,为忠实于他的臣僚加官进爵之时,他不会想到也无法想到,世界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明帝国的历史也将重写。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在后殿入口的旁边有两个好似小型石碑的东西,高度约有1米5、6的样子。这个东西叫“自来石”

在考古界,很多出土的文物何以命名也是个学问。不是你看它像今天的什么东西,咱们就叫它什么。一般文物命名有三种方式:

一、该类文物或该样式的文物在史料中有记载,并且古人已经将这种器形命名过了,那么我们今天所出土的文物就叫史书中记载的名字。比如我们常说的:鼎、爵、簋这种依据古以有之的名称来定名。

二、虽然知道了器形,但毕竟出土的文物有千万种,光一个“鼎”就有不同时期、不同主人、不同规格等等样式。这时,我们在命名之时会依据这个文物的特点来命名,比如:“官窑粉青釉三足炉”这个名称,它即有制作地、又有颜色说明、最后还有制作样式说明,以及器形说明。再比如:“司母戊青铜鼎”,它包括了器主说明、材质说明与器形说明。所以,我们以后再看到一些文物的时候,千万别说“为啥起那么老长的名字?这不是难为人吗?叫个盆、壶、碗、碟的多方便?”,这样真的丢人。

三、虽然它的样式有可能是我们见过的或已有过记录的器形,但在文物身上却用书写或铭文等方式自述的自己的名字。这样的话,我们对该文物就选择用“自述名字”来命名。比如这件定陵地宫中的“小石碑”。在发现这个“小石碑”的时候,上边有当年工人在碑身上用墨笔楷书11个小字:“玄宫七座门自来石俱未验。”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个“小石碑”当年的人称它为“自来石”。因此,它有“自述”的名字,所以我们之后就称定陵发掘出的这几个“小石碑”为“自来石”

不过,这里我说明一下,虽然我上边一直在说“小石碑”。但自来石可不真是石碑。这个自来石的真正用途其实是“门栓”,也就是顶住地宫大门、防止外人进入的“顶门杠子”。从它身上墨书所述,它是专为地宫中这7座大门而制作的,是专物专用而来。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从后殿而出,再次穿过三组宝座。

因为右配殿与左配殿从规制和内容完全相同,同时也为了防止客流过大时,右配殿窄小的通道阻塞人流,因此,在定陵博物馆开设之后,右配殿已经在中殿入口处封闭,暂时不能参观右配殿。

由中殿行至前殿。

当我们再回首之时,可以看到中殿纵向排列的三组宝座。同时也可以看到通往中殿的大型歇山顶汉白玉石雕门。

歇山顶汉白玉石雕门下方由巨大青石垒 砌,上方则是用整块的汉白玉雕刻而成。以石仿木,将属于皇家规制的殿堂大门样式放到地宫之中。中心的石质牌匾无字。

大门两侧下方则是青石雕刻的莲花座,同样精彩绝伦。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出了前殿之后,也可以看如同中殿门一样的歇山顶汉白玉石雕门,其规制与中殿门相同。

这种有前、中、后,左、中、右的玄宫建造规制,在明时被称为:九重法宫之制。

所谓九重法宫之制,是指我国古代帝王居住和祭祀的宫殿规制。

它以纵横各三,形成一个棋盘型的九宫平面图。在九宫当中,中央一宫称太庙太室,中上称玄堂太庙,中下称明堂太庙,中左称总章太庙,中右称青阳太庙,四角四殿称作个室。

定陵建成的三百年后,从发掘的地下宫殿看,虽然它的个室已经省略,但其基本规制依然是九重法宫的格局。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整个地宫之中,在中轴线上的前殿、中殿及后殿均安装有巨大的石门。同样是由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重达数吨。

汉白玉雕刻的石门如同我们今天在故宫所见的样式,除了红白之分,其它从形制到规范都是如同皇家所用,横纵各九的乳钉及兽首都反应着皇家应有的威仪。

它高大而坚固,重量超过数吨的体积也更显威严。但如此重量的大门在开合之时却异常顺利,即不需要机械,也不需要五大三粗之人,一个正常男性就可开合,这是为何?关子继续……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出了前殿石门之后是一个不大的通道空间。这个空间内即无装饰也无物品。

而且这个通道空间与地宫其它空间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其券顶为青砖所制,并如同其它殿堂那样以巨形青石垒砌。

其实,这个位置按古代宫殿的制式来说已经算是宫外之地,仅仅是地宫“金刚墙”与地宫之间连接使用的隧道,因此,在规格上就要与宫内有所不同。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从前殿前方的隧道而出,回首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面极为厚实的青砖墙壁。

它内呈券洞样式、外呈“圭”字样式,其两者的厚度相加近2、3米。这座宽厚的青砖墙就是所谓的“金刚墙”。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金刚墙”的名字同样也不是考古人员随便起的,它的名字也来源于定陵发掘之时在其它物品上找到的“自述”名字。

今天我们看到这座金刚墙只留出了一小片墙体供我们通行与观看,其实该墙体非常的巨大。这不仅仅作为地宫主通道的封闭墙,同时地宫前部支撑的墙体,将地宫外数以千万吨的黄土阻挡在地宫之外。

虽然今天我们看不到金刚墙的全貌,但1956年定陵发掘之时的纪录片上曾经留下了它真实的容颜……

图为考古发掘人员正在拆除金刚墙外墙,也就是今天看到的那个“圭”字门。三个工作人员正在梯之上拆卸青砖,梯顶的人员拆除的为“圭”字门最上方青砖。相对于青砖门,可见整个金刚墙的巨大。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金刚墙内部为券洞形式,由青砖及青石垒砌而成,外部同样是下部青石、上部青砖,由地基直达十余米的顶端。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出了金刚墙就是一道螺旋向上的楼梯,顺着这个楼梯而行,出口之处就是明楼后方,我们前边所述的地宫出口。

[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1956年经GWY批准,开始发掘定陵,1957年打开地下宫殿,出土文物近3000件。

接下来,我们将以大量那个年代第一手的影像来仔细深入讲解定陵发掘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图说]古今影像大明十三陵--十五,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之开放的皇陵-明十三陵背后的帝王传奇 https://www.bxbdf.com/a/103187.shtml

上一篇 2023-06-09 01:27:33
下一篇 2023-06-09 01:30:46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