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东北二人转

最浓烈的二人转记忆还是小时候,记忆里初中毕业以后,在我老家那边农村办大型二人转时候都少了。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话由来已久,而且在这个二人转土生土长的东北沃土里,也确实受到了老少爷们的欢迎与喜爱。二人转与东北大秧歌一样,随便拎一个人都能够哼哼几句,甚至扭几下。不过慢慢随着时代的进步,二人转在农村演出的时候不多了(不代表没有了,只是对比以前少了很多)。反而大秧歌比以前多了,个人观察是二人转专业性比较强,而且对演员要求比较高,大秧歌不一样,大部分的农村妇女都会,而且需要使用的乐器及服装要求低,所以在东北农村,特别是春节期间,现在到处可见大秧歌的演出,而且一部分都是个人组织的。

最小的时候,最早的记忆里,二人转是有特殊作用的,因为那个年代农村还比较困难,而且还都是靠种地为生,记得那时候父亲出去打工日工资也就十几二十元的样子。夏季特别旱,甚至到影响老百姓收成的时候,那时候老百姓就会组织唱二人转,也可以叫做求雨,不是迷信,那是一个传统,是一个年代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产物。

慢慢的二人转就成了纯粹娱乐的产物,一般都是村牵头组织的,一些做买卖的老板会出一些赞助多唱几天。那时候哪个村子唱二人转,都会传到很远,周围乡镇十里八村的都会来看,亲戚朋友都会打电话互相通知,“我家这要唱二人转了,带着孩子来待几天吧”,特别是老人与孩子最喜欢了。一般二人转要开唱之前,很多老人都会拿着小板凳早早的等着,选一个靠前并且凉快的地方,一群人唠着嗑,盛着凉看着二人转可美了。孩子们就在一起互相追赶打闹,买好吃的,那时候小孩子对二人转的后台特别感兴趣,时不时的去偷着看。那个年代汽车还不是很多,周围停满了毛驴车、三轮车、摩托车。一般唱二人转都得唱上几天,夜里凉快加上白天地里都忙完了,人会更多。远远看去,人们快乐的同时,又是那么的和谐。

我的奶奶跟姥姥特别喜欢看二人转,在前些年二人转较多时,她们二老总是不会缺席,六七十岁的年龄,在二人转面前瞬间就年轻了十岁,拎着小板凳,走个几里路,那都是值得的。中午也许就不回家吃饭了,去亲戚家吃一口,然后就接着看了。

现在奶奶跟姥姥都八十多岁了,印象里跟姥姥去看一次二人转还是将近20多年前了,那时候哪里有二人转就会告诉姥姥,然后姥姥就拿上几块钱就带我去了。后来姥爷病了十多年不能动弹,对于二人转的喜爱也只能压缩到时间里了……………………。奶奶那时候是只要能动弹,能走的动无论多远都得看去,现在奶奶家离二姑家仅仅百米远,也得走上个半天……………….。

二人转与大秧歌一样,包含着东北人的热爱与情愫。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的二人转,又怎能跟二十年前的一样呢?

看二人转不仅得吃饭,更得把饭吃好。不要小看这个二人戏,ta演绎着悲欢离合,更记录着沧海桑田………

时间流逝,背井离乡多年,已有多年未见农村的二人转,我想现在看二转的应该是年轻居多吧,周围应该都是停满了汽车吧,最前边的老人家应该不多了吧,孩子们也不会偷偷去看后台了吧,儿时的那一份纯粹的记忆怕是不会再有了吧…………

故人不见,长路漫漫…………..耳边还时不时的响起那一句“正月里来是新年啊,大年初一头一天啊………….”,戏会唱,却总也记不起当时的身姿与妆容……………………….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忆中的东北二人转 https://www.bxbdf.com/a/100693.shtml

上一篇 2023-06-07 09:35:58
下一篇 2023-06-07 09:42:02

猜你喜欢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