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链家工作怎么样?
有一说一 链家的Logo我觉得最好看 简介 重点突出 醒目
今天是22/7/11,发布一下自从22/6/22日开始的更新:我辞职了,言简意赅,开宗明义。
是22/6/23正式工作的,22/6/22启动辞职流程,从时间上算正好是一年;这一年珠穆朗玛峰时刻是一月签了9单,4.5W业绩(工资是乘以0.4的系数再扣去几百元钱),马里亚纳海沟时刻是一单都没有开,公司发了2/3000多的底薪(从下一个月抵扣,不是发了还)。 在我所在的大区算还挺不错的。
一年中,没有一次私单、飞单、也没有欺骗过业主客户,也没有使用过被暗示或者明示使用的各种手段/技巧,但到最后一个多月对这份不仅是心理性不适,而且生理性不适,早晨起床想起来要去干这种工作,恶心的想吐那种感觉。经过将近半个月,回想起来,也仍然很不好受。
原因如下:
1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 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就是心中的道德律“,康德说到,在他的《浮士德》中,主人公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是否为了获得某些东西出卖自己的灵魂,在工作后期,自己也面临着这样的拷问。所幸,自己带着完整而敏感的灵魂离开了,在勉力坚持了一年之后。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是相信了企业的价值观的:不吃差价,客户至上,慢就是快,中性市场观、、、但这行有着自己的商业逻辑和历史背景;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市占率交易量去化率各种指标仿佛一柄柄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头顶,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么你的饭碗高挂艳阳楼顶,要么就是你的两只遗落拓海过弯到用的水渠里面。
2 这些墙很有趣,刚进来时,你痛恨它,后来,你习惯了它的存在,很自然地生活在其中,最后,你会发现你无法离开它,这就是被体制化了。institutionalize, 体制化。在这里,要先获得高业绩就得大成交量,标的有新房/(后期还有链家收的房子)业主直租房源/自如/装修/门窗/搬家。中国人一贯具有调和心理,成交了基本都是会解决问题,解约的可能性很小。简而言之就是利用这一人性特点,或者弱点,采用各种销售技巧,有意无意隐瞒部分事实,加快成交速度,获取高业绩。这是通用做法,可是在自己看来,这是某种意义上的欺骗,而且是面对面的欺骗,自己实在无法说服自己。而如果长期从业并且在这行赚到钱,你就必须走上这条路。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里可怕的体制化,但这让我觉得自己是帮凶。
3 在这个行业里我算是特立独行,相当少见,扪心自问,客户遇到我可以说是他们的幸运。但现在看来是过于理想主义,过于客户至上。自古深情留不住,自古套路得人心。因为我当时想着和接触到的业主客户交个朋友的想法做这一行的,对待接触的客户真的很用心,有一次觉得给客户没有争取到有利的条件(其实成交条件纵向比较已经很好了),租完房子自己花了一千多给客户做了深层保洁;有的客户租了房子紧急联系人写的都是我; 好几个客户都提议让我去他们公司干;还有的业主没回北京就全权委托自己帮忙出租了房屋;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最后都会反噬,让人怀疑这样做的价值,甚至动摇自己的价值观和对人的信任。
具体原因是中介这行在成交之前一切付出都是没有任何收益的,同一个房子业主可以多家挂盘(完全免费);同一个客户可以找多家公司看房,同一个公司可以找许多经纪人带看,最后签约他可以跳过这所有人,自己和业主签约,也就是说所有公司所有前后设计的人员的努力都是白白浪费的。时间的损失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可怕的是对人心和人性的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面临一次又一次考试,但结果大多都是以失望和变得冷血残酷而收场。
这种付出了劳动却没有任何收益,也没有任何追诉手段,听起来好像没有那么可怕,但是如果加上一个时间尺度,租赁来说几个月带看十几次;买卖有可能一个客户跟踪了几年甚至十几年最后跳过了你和别人签约了,甚至还会给你一个投诉;这种感觉是异常糟糕的;如果这种事情经常甚至高频率出现,对人性的考验是巨大的。
这种公司之间,同一个公司之间不同员工之间的底层逻辑的零和博弈就逼迫所有从业人员只能走向彼此欺骗隐瞒的必然结局,想在这种机制下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现在入行的都是本科毕业生,刚进入这个行业时都是充满了朝气、希望、信心的,但是现在这种行业模式要想生存并剩者为王,不得不牺牲一些,我认为我无法牺牲的,东西。
所以我辞职了。
最近还有人过来咨询我,我过来修改下;先说下,这些东西自己都是没有预设利益立场,从个人角度较为客观写的,不是软文,不恰饭;所以看了的如果有入职的不要把链接发给相关人士,避免文章被和谐,保留一份净土
还有还有!!!刚才在央视一台焦点访谈看见了对自己客户的专访,吃了个大惊,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在央视一台看见一个现实中有哪怕一点点接触的人。
某书店先大概介绍下自己,自己本科小语种,毕业后在国外工作了2年,然后为了心仪的学校辞职回来考研,然后2次复试被刷,做义工跑了几个城市,之后看山是水,看水是山,一念躺平起,顿觉天地宽。就up了一份简历,这个行业永远在招人,就来到了这里。
有一句话是行业看链家,链家看北京,在这个行业的话,来这里还是挺OK的。
今天是今天,是明天的昨天,前天的明天,是生命中唯一可以把握的东西。
我是2021年6月23日正式入职链家的,快一年了。这是我从事的第三份比较正式的工作,现在状态,就是仍然是现在进行时,虽然动过离开的念头,而且有点儿强的念头,仿佛一个句子中插入了现在完成时的语气词。(但是觉得那个工作都一样 其中的坚持和改变自我革命本质都是一样的就坚持了)
tip1 照片有很多可以改的,接触认识了好多人,希望有机会在他们/她们生活中扮演稍微多样化一点儿的角色;去过好多不从事这个行业压根不会去的也没有机会去的地方;看了很多风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这些风景的一部分(计划和动手在写一些严肃的东西,这个第一次有冲动之后没有啥表达欲望了)
这篇文章很早就想写,因为自己当时的应聘路径也是知乎,感激那个人吧,不是最好的结果,但起码不是最不坏的。(各种利益关系吧 不可能每个人和自己一样)。但是真正开始落笔的时候是2021年11月13日(这里应该按照英语的过去完成式理解),上一次休息日,当时早晨早早起床,觉得很有敲键盘的冲动,便开了一个头,现在摘录如下
今天是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休息。
本来今天是应该工作的,但是我双11最新购买的窗帘到了,有一说一,这个双11我只买了一个窗帘,所以下文如果要问我这里工作的收入如何?现在应该已经明白了吧。 而今天星期六,与窗帘有什么关系呢? 链家的工作是每周休息一天,而周六,周日是平常最忙碌的日子,一般都是不会休息的。
为什么我会在休息呢?是因为我买的窗帘,它又厚又密(这碗面它又长又宽),遮光保温性能都十分的优越,所以我一大早睁眼一看就已经9:20了,而我们公司规定周六日的上班时间是九点整,比周内提前了半个小时,所以我上班的话就是迟到了,但是我又不喜欢自己迟到的感觉,就选择把这一天换成休息。(划重点,此段可知1 一周工作6天;2 休息日有弹性,可以选择;3 周六日比周内早半个小时上班;4 周内九点半上班,周六日是九点;tips 如果是值日,就是提前一个小时过来)
窗外的CBD,自己常去的一家书店ATTENTION: 这几天我们这里是居家办公,自己过着类似freelancer的生活, 作息时间没有那么规律,每天比较自由,基本完成必要的工作量就可以,然后工作时间段落的安排就比较自由了。希望一直可以居家办公。自己梦想的工作就是写字的生活,有一定资本之后就去找个地方专心读书写作了。
在这里工作,每一个休息日的生活轨迹,基本都是固定的,首先你需要清洗一周积累下来的衣服。公司规定,不论春夏秋冬,都需要正装上班,而且提倡衬衣一天一换,所以在每周只有一天的休息中,你必须清洗、晾晒、收纳、过去一周穿脏了的衣服,这里也是我开始并且习惯乃至喜欢身着正装上下班的地方。(现在是居家办公;每天可以稍微自由点儿)
每次放假,首先早晨的时间都是用来与洗衣机洗衣液衣服打交道的。(还有刷鞋,刷鞋也有一个过程,你得解鞋带,除尘,水洗,肥皂洗,阴干,上油,打磨光滑;总之擦皮鞋都有一个过程,其他事情怎么可能一帆风顺呢?)
说是休息,其实任何有工作有关的事情都会有同事给自己打来电话或者发微信咨询,你也不能拒绝回复,从这一点来说,在这里工作是没有严格的上下班的说法的,下班可能只是换了一身衣服,换了一个地方,继续工作而已。不过又有哪个工作不是这样的呢? (哲学意义的工作不是这样的,或者理想状态下的工作不是这样的;现实也有的工作不是这样的,但是选择其他工作需要有选择的权力,如果从事这项工作就得接受这一点;现在自己挺抵触这一点,工作的时候会改微信备注,然后希望别人不要打扰自己)
“生活就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得生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深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路遥《人生》这篇文章很早就准备写,却一直拖到现在,其中原因就是我一直无法克服我的拖延症和焦虑,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自我消耗,或者说自我内耗。 但是better later than never, 今天就开始吧。(前一段儿时间几乎每天晚上都是凌晨2点之后睡觉,自我battle的结果永远是loser的哪一方面;每天熬夜起来就和sb一样。之后慢慢好点,自我论证逻辑是1 无论以前怎样,今天都是人生中第一天;2 如果无法接受死亡,那么生存就是唯一的选择)
小区内的天空首先,想声明的是,这篇文章的内容自己会与日俱进,不断修改,因为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因为人生是有无数可能性,但是一个人每次只能选择一种可能性,所以就努力把那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墙壁与花朵先说下这份工作吸引我,或者让我有好感的地方:(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我这几个月的工作,那就是,在这里工作真的挺开心的,但就是不赚钱 哈哈 现在有时候也不是那么开心 )
1 链家在北京有1500家门店,有将近20000名经纪人,借助LINK,企业微信等管理手段,你可以随时联系上任何一名同事。接通电话,只要说一句“你好,我是同事”,对方都会和你合作,力所能及给你帮忙,这种帮忙是制度上的必然性,很有保障,总之在北京,随时你可以联系这么多人给你帮忙,那种感觉有时挺奇妙的
2 同理,链家有将近1500家门店,在北京的任何角落,都可以走进附近的店面,然后说一句“你好,我是同事”,然后就可以使用电脑,休息,充电,让同事给你讲解下周边环境,基本没隔几个小区都有门店,所以有一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浪漫与新奇。
3 北京是一个特别大,有很多细节与故事的城市,而这份工作可以让你对这个城市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走遍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我来这段时间有时间就骑着摩托车去“跑盘”,北到望京,难到双井,西起二环,东到四环外,每个主要街道自己都去过,如果不是这份工作,自己不可能去这么多北京的地方,看见这个城市的这么多角落,而随着不断专业,也会慢慢知道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各个地方的风土习俗,我觉得这些都挺好玩的;起码自己现在对北京的各大地铁线路都差不多清楚,在朝阳只要找到地铁站,基本可以回到家,不是以前只会使用导航软件了,有时候还挺有成就感的; 确实可以熟悉这个城市,但是在这个城市留下来很难;自己现在是在东2.5环,之后可能会换地方,好更加熟悉这个城市和这个行业。
北京 家 阳台4 认识的人基本都比自己优秀;业主基本都身价千万或以上;客户,我们附近租个一居都要6000,二居8000,三居10000;如果商品房小区就更贵了;同时,这个行业剩着为王,剩下来的都不乏优秀的人,简单从工资来说,优秀的经纪人收入反正是挺多的(为了隐私就不说了);就是周边的人都比自己厉害(当然这里是简单的按照经济实力来划分的),反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人几乎都是我师,所以一直向上 但是这一行个人感情有时候需要和职业素养隔离开来
5 扁平化管理和快速响应;尤其是后者,链家的后台处理速度快的让我目瞪口呆,我来之后申请各种流程,或者向中心反映各种问题,真的是20分钟内就能解决那种,我也体验过其他公司的售后,但是链家的反应真的是超级快,每一个流程从发起全程线上记录线上跟踪,专人负责,我刚来十几天的时候忘记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当时觉得人微言轻,小白一个,没想到一会儿就有总部打电话解释了。还有扁平化关系,就是链家倡导唯下不唯上,上司就是为下级服务的,出去吃饭上级请客(这是明文规定的),就像前文说的,1万多名经纪人,在内网或者企微查到联系方式后,直接打电话过去“你好,我是同事”,对方就会开始倾听并帮忙,无论他是什么级别,工作了几年,这种感觉是我以前工作中无法想象的。 但是也有人治的影子
入职培训6 完善的培训,学习,考试体系。我入职6个月,公司层面的培训就有4次,每次中间还有线上培训课程,作业系统上还有每天的学习任务,每周或者每两周的线上考试,经纪人协理考试(公司自费要求所有人都去考),经纪人考试,线上线下结合,真的我大学的课程都没有这么紧张;课程整体来说都是很有用的,但是确实是挺忙的,有的没有时间认真听,只能完任务,当成背景音。话说新基地特别好,可是因为疫情,自己去不了; 但是呢 公司在每个时间段都安排线上碎片化学习 并没有啥效果 没有系统化的学习 碎片化知识没有啥用处 比如 各位知乎er 刷WB/DY/ZH一天能学到啥东西吗 手机一放下 还是啥都记不起来
7 价值观: 我当时选择链家就是因为觉得这里的价值观挺靠谱的,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慢就是快,中性市场观, 走窄门,行慢路,真房源,透明交易,这些都比较符合我的常识与哲学观,来这里发现这些确实真的在倡导,确实作业时有时执行的没有那么完美,但是公司管理层是绝对倡导的,只要有人举报会立即查处解决; 这个理想与现实差距总是有的,那啥啥吧
8 高度线上化;真的我以前在央企工作,在这里我感觉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行业,简单说一句,链家现在只招收统招本科(其他是宝妈和优秀同业) 线上绝对是真实的 依赖于公司平台 掌握一定方法论就有源源不断的资源
9 看好未来;如果不出大的错误,坚持现在的发展路径,其他城市不敢说,链家在北京未来真的是不可限量,数量众多的门店,良好的社区关系,对社区一手资料的掌握,以后无论开展那种衍生业务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已经提供免费打印,取暖,上网,饮水,快递存放,避雨,借伞,走失儿童救助,图书捐赠等,还有为户外工作者设置的暖心驿站,这些稍微对商业有了解和思考的都能想到有多大的应用场景和商业化前景,如果这些做好了,现在有的公司的业务线直接就会“被消失” 现在得结合房地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实际定位来综合考虑;公司有很大先发优势,但是有时候方向错了,努力没有意义
10 链家和自如的关系,自如是托管,链家是直租,两种业务模式,比较简单;现在还有省心租这一模式
工作台11 链家和贝壳的关系: 任何企业的愿景都是打造自己的生态,苹果,小米,失败的乐视,华为,微信等,贝壳就是链家为自己乃至为整个行业打造的生态平台;愿景在于运用统一的ACN规则为整个行业梳理规范,然后用贝壳分就相当于支付宝的信用分,致力于把整个中介行业平台化,就仿佛是天猫/淘宝,中介公司都是上面的卖家,遵守相同的规则,链家和其他的中介公司以后都是上面的普通平等一员,这是传统中介行业的愿景;贝壳目前也在做装修+门窗+物业+社区养老+零售,经纪人也是4.0时代,顾问型经纪人(这个确实有点难(相当难,有生之年),不过万一成了,那颠覆的就是好几个行业),反正以后与房子有关的相关领域,贝壳都有布局,并且前景很好。未来可期(说的是这个公司不指具体哪个个人)
12 大家对中介行业确实有偏见,这个一时半会儿确实改变不了,也不强求改变,就仿佛人性一般;但是说这个行业要被取缔或者消失的,基本不可能,因为我们每天确实是真忙,如果这个行业没了,那么这些工作量只会转移到每个业主客户身上,到时没有专门的平台和经纪人,工作量反而会增加很多; 每个行业都有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滥竽充数之辈,与行业无关,人性使然;有利益冲突就有是非判断,概莫能外
自己的生日蛋糕13 我也看过其他帖子,没有啥端口费购买之类的;老人都会带,有买西服的,送摩托车的,集体过生日,篮球足球比赛,聚餐团建更是挺常见的;
工作中一些不吸引我的地方
1 刚来这几个月确实没赚钱,有时还往里赔钱但也觉得学到了东西;现在没有往里赔钱,在这里做的还挺好的,步步为营;客户多到一个人跟不过来;所有时间都可以用来工作,甚至都不够;自己线上转化挺好的,线上资源多到可以养活几个手下(但是并没有徒弟啥的);悖论是一个人资源太多也不是啥好事,跟不过来都跟半途而废了;产出并不是特别多;
2 挺忙的,一周休息一天,基本从早晨九点到晚上八点半(最晚自己工作到凌晨一点多);休息那天只要有工作还得处理,不过这也可以理解,每个行业都是这样,自己又是普通人,家里没矿; 不过我有时候会呆到晚上十点,因为以前有一段时间没有工作,每天懒散,自我失控感很让人难受,所以工作能让我建立起稳定的生活节奏和规律也挺好的;
3 有时候挺辛苦的吧,风里来雨里去,夏天骄阳似火,客户业主一个电话,基本就得过去,签了合同真的是服务的开始,水电燃气缴费,开票,供暖,快递,有蟑螂,基本有事都得去;我是这样做的啊,有时候真的觉得业主客户能遇到我真的挺幸运的,成交的客户也都基本同意;干的时间不长,成交的第一个合同的客户解约了,给我留了好多东西,我房子能堆满那种,不过好多都留给业主了。
重点: 这个行业已经不是朝阳行业了,适合精耕,赚慢钱;房产最重要的就是Location,location, location,所以第一个店面一定要选好,否则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这个工作的本质就是这个公司自身的平台聚合了很多的房子和客户,也有数以万计的经纪人,客户买卖租赁房屋肯定最后和一个经纪人成交,自己需要做的就是让哪个成交经纪人是自己;
总之,销售这个行业适合一部分人,不适合一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