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白居易的《卖炭翁》,读懂生活的人才会明白:出门最好带现金-白居易写卖炭翁时多大
去几年,一则新闻令无数人震惊不已,同也感到心疼:八旬老人在40多度的天气里,不开空调也不开风扇,致使中暑48小时无人问津……
有些人晋惠帝式提问:夏天那么热,老人怎么就舍不得开空调和风扇?
老人确实是舍不得,但这种“舍不得”是令人心疼和值得深思的。老人的这种心态,与白居易的《卖炭翁》非常相似。
初读《卖炭翁》的时候,会有“何不食肉糜”的这种提问,可再读一次,就理解老人了。
一、再读《卖炭翁》据邻居介绍,自老人的老伴去世后,他就一直独居,已有5年。老人是有儿女的,可他们很少来看望他。
老人为何不选择和儿女住在一起呢?原因只有一个,不想给儿女添加负担,特别是经济负担。
也因为这样,他一年里只有几天见到儿女们。往常,他都会坐到门外去,和邻居们聊天。那两天邻居们见不到他了,才帮忙打的急救电话。
急救医生来时,老人已因为中暑和饥饿而奄奄一息。医生想带他去医院,他却拒绝了,原因还是不想花钱。
从老人的居住环境,就可看出他的生活习惯——房屋里堆满了杂物,过道只能容一人通过,医生抱他出去时,输液管还卡在了过道里,还好有人帮忙,才顺利出去。
老人为何过得如此?原因还是那一个——省钱。
对老人这种“极端”的省钱方法,一些人总是不理解。可是,如果了解他们生活过的时代,就可以理解了。
以前挣钱难,老一辈的人们都是精打细算过来的,这样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他们的习惯,以至于改不了。
再读《卖炭翁》,才发现白居易笔下的卖炭老翁,不就和老人一样艰难、一样节俭、一样舍不得花钱吗?!
卖炭老翁历经艰苦,才烧好一车的炭,为卖出去,还得在酷寒的凌晨拉到集市上去,而老人并没有保暖的衣物。
老人就指望着这一车炭,能换来衣物和食物。但是,结果却令人意想不到。
二、出门得带钱老人的一车炭,千余斤,换来的并不是钱,而是“半匹红绡一丈绫”。
这“半匹红绡”和“一丈绫”,对富贵人家来说还有一些用,毕竟可以做华丽的衣物,可对于一个老翁来说,他需要这些衣物吗?他只需要保暖的棉袄和能下肚子的食物。
老翁这样的遭遇,在今天还是有的。
今天,已是相当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普遍使用智能手机,扫码支付也是最流行的方式。
对于老人来说,他们赶上了这个时代,却无法融入这个时代。许多老人,甚至都还不会使用手机,更谈不上扫码支付。
有的老人是学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可他们舍不得为流量花钱,因此也不能依靠二维码来实现交易。
因为这样,他们卖菜或手工品时,只能接受现金。年轻人又不带现金,因此只能选择放弃购买他们的东西。
年轻人可以用奶茶去换老人的物品吗?或许可以成功,但老人未必需要喝奶茶。
没有了收入,他们只能更加节俭,因而总会遭遇到各种意外,比如夏天不开空调的那位老人。
这些,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出门还得带现金,行我们的方便,也行他人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