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纤维材料(纤维材料包括哪些)
一 纤维概论
1、纤维定义:(Fiber):由连续或者不连续的细丝组成的物质。纤维直径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长度从几毫米到几十毫米,甚至上千米,长度与细度差别大,长径比在103以上。
2、历史:天然(麻、羊毛、丝、棉)、人造(硝化纤维素、粘胶纤维、醋酸纤维)、合成(锦纶、涤纶、氨纶、维纶、丙纶、腈纶)、高功能(仿真丝,1965~仿羊毛、抗静电、吸水性、阻燃性、抗起球、耐污性、渗透性、拒水性、抗菌防臭性)和高性能(碳纤维: 人造丝基,1959~ ,PAN基,1962~,芳纶:间位芳纶,1962~,对位芳纶,1966~高强聚乙烯纤维:1975~)
3、纤维分类:天然(植物、动物、矿物)化学(人造或再生,纤;合成、纶;无机,碳纤维)
4、合成纤维:
定义:以石油、天然气、煤等为原料,经过提炼和化学反应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再经过熔融或溶解后纺丝制得的纤维。
特点:强度高、密度小、弹性好; 耐磨、耐酸碱性好; 不霉烂、不怕虫蛀等
分类:
通用(聚酯、涤纶,聚酰胺、锦纶,聚丙烯腈、腈纶,聚丙烯纤维、丙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维纶);
高性能(高强高模,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纶、氟纶、氨纶等);
功能(除力学和耐热性能外的特殊性能纤维,高分子光纤、导电合成光纤、生物降解性合成纤维、医用合成纤维、智能合成纤维等)
二 合成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合成纤维微观结构特点:
1 成纤高聚物均为线型高分子(拉伸取向):
高分子易于沿着纤维纵轴方向牵伸而有序排列。当纤维受力时大分子能同时承受作用力,使纤维具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适宜的延伸度,而在垂直于纤维纵轴方向上保持柔韧性。
2 成纤高聚物具有适宜的相对分子量(加工&物理机械性能):相对分子量过高不易于纺丝加工,过低则物理机械性能不好。
3. 多数成纤聚合物含有极性侧基(相互作用、吸湿、染色、热性能):极性基团的存在对于大分子链间相互作用、纤维的吸湿性、热性能和染色性有很大影响。
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纤维强度越大。
4. 具有可熔融或溶解性(加工方法): 能够通过将高聚物熔化或溶解成熔体或溶液,通过纺丝、冷却或凝固制成纤维。
5. 一般要求是半晶结构的聚合物(综合性能):结晶区的存在使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和模量;非结晶区的存在使纤维具有一定的弹性、耐疲劳性和可染色; 半晶结构能使原来排列不规整的分子链,经过纺丝牵伸时沿着纤维轴方向取向而有序排列 ,并将这种状态固定下来。
6. 原纤:纤维的微细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多为细长纤维状的物质,统称为原纤(fibril),是聚合物大分子有序排列的结构(结晶结构),严格意义上是带有缺陷的多层次堆砌结构。
基原纤:几根至十几根大分子,互相平行排列而成,直径1-3nm;
微原纤:若干根基原纤平行排列组合(结晶态大分子束),直径4-8nm;
三 合成纤维的加工方法 合成纤维制备的两类四种方法,特点和区别
1熔融纺丝:1)聚合物熔体制备、2)经过喷丝板压出形成细流、3)熔体细流被拉伸变细和热定型(挤出胀大、形变细化、固化丝条运动,取向结晶)4)固态纤维上油和卷绕;5)固态纤维后加工(后拉伸和热定型)
后拉伸:提高取向度、提高纤维强度、减少伸长率。拉伸温度在聚合物软化点以上,熔点以下,拉伸倍率一般为4-6倍,最高可达10倍。
热定型:消除内应力、提高尺寸稳定性,张紧热定型或松弛热定型。在纤维聚合物的热变形温度以下,如涤纶为120-130 oC
熔融纺丝的特点:
主要优点是卷绕速度高,一般纺速为1000—2000m/min;高速纺丝可以达到4000—6000m/min。
无需溶剂、沉淀剂,设备简单,工艺流程短。
熔点低于热分解温度、可以熔融形成稳定熔体流的成纤聚合物均可采用熔体纺丝。涤纶、锦纶和丙纶的生产均采用熔体纺丝工艺。
2溶液(干法、湿法、干喷湿纺):
基本工艺流程:纺丝液制备;喷丝;凝固形成初生纤维;后处理(水洗、拉伸、热定型、卷曲)
干法溶液纺丝:
将聚合物溶于挥发性溶剂中,通过喷丝孔喷出细流,在热空气中挥发溶剂,凝固伸长变细形成纤维。
这种方法目前一般的纺丝速度为200~500m/min,高者可达1000~1500m/min。干法纺丝溶剂挥发易污染环境,成本高,但丝的质量好,此法多用于制作长丝
湿法溶液纺丝:
溶液细流进入凝固浴,溶剂向凝固浴扩散,沉淀剂向细流内部扩散,聚合物凝固析出成纤。
干喷湿纺溶液纺丝:
溶液细流经过一小段空气层,然后进入凝固浴,溶剂向凝固浴扩散,沉淀剂向细流内部扩散,聚合物凝固析出成纤。

溶液纺丝适用范围:热分解温度低于熔融温度和加热易变色,但可溶解在适当溶剂中的聚合物适合采用溶液纺丝工艺;腈纶、氯纶、氨纶、维纶均采用溶液纺丝工艺生产。
合成纤维的取向主要是在后拉伸过程中形成的。
四 典型合成纤维 掌握5种典型合成纤维性能特点/分子结构/制备方法
1、涤纶
涤纶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经熔融纺丝制成的合成纤维,分子链上存在大量酯基故称聚酯纤维
PET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①熔点:纯267℃,工业PET:255~264℃(常用纤维级 PET265℃);②玻璃化转变温度:无定形67℃;晶态81℃;取向结晶125℃
③密度(纤维用PET):1.38~1.40g/cm3;④熔体密度:1.20g/cm3
PET纺丝方法: 熔融纺丝 聚酯切片纺丝工艺(切片、熔融、过滤、分配、喷丝头拉伸、冷却、上油、卷绕)。不同纺速得到不同产品
(1)常规纺丝:纺速1000~1500m/min,UDY(undraw yarn);
(2)中速纺丝:纺速1500~3000m/min,通称MOY(medium oriented yarn);
(3)高速纺丝:纺速3000~6000m/min,通称POY(pre-oriented yarn)当纺速>5000m/min以上时,为全拉伸丝FDY(Fully dawnyarn);
(4)超高速纺丝:纺速6000~8000m/min,为全取向丝,通称FOY (fully oriented yarn);
性质:
² 强度高,吸湿性较低,所以它的湿态强度与干态强度基本相同;
² 模量高,是几类通用合成纤维中最高的——面料挺括;
² 低变形下弹性高,当伸长5%~6%时,几乎可以完全恢复;
² 耐磨性高,在通用合成纤维中仅次于锦纶;
² 耐热性在通用合成纤维中最高
² 耐光性很好(仅次于腈纶),曝晒1000小时,强力保持60-70%
² 耐腐蚀,染色性较差,但色牢度好,不易褪色
² 织物易洗快干,保形性好。具有“洗可穿”的特点
² 耐酸不耐碱。
改性:化学法(共聚或表面处理)和物理法(共混纺丝、改变加工条件、混纤、交织等);
差别化纤维:通过物理化学改性方法而获得的以适合特定领域的需要,与传统的普通纤维产品有差别的纤维新品种。如阻燃聚酯、抗静电聚酯、有色聚酯、仿真丝纤维等。
功能纤维:通过物理或化学改性,赋予纤维特殊性能和功能。如离子交换树脂。防辐射、抗紫外、远红外、防臭、防菌、医用聚酯纤维等。
应用: 长丝:常作为低弹丝,制作各种纺织品;“的确良”短纤:混纺
工业上:轮胎帘子线,渔网、绳索,滤布,缘绝材料等。化纤中用量最大的。
2. 腈纶
定义:聚丙烯腈纤维(acrylic fibers)是指由聚丙烯腈或丙烯腈含量占85%以上的线型聚合物所纺制的纤维。我国聚丙烯腈纤维的商品名称为腈纶。
20世纪30年代德国Hoechst化学公司和美国Du Pont公司就已着手聚丙烯腈纤维的生产试验,直至1950年,聚丙烯腈纤维才正式投入大生产。
最早的聚丙烯腈纤维由纯聚丙烯腈(PAN)制成,因染色困难,且弹性差,故仅作为工业用纤维。后来开发出丙烯腈与烯基化合物组成的二元或三元共聚物,改善了聚合体的可纺性和纤维的染色性。
PAN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白色粉末状物质,密度为1.14~1.15g/cm3;半结晶高聚物;-CN的存在,使它具有优良的耐光性;在220~230℃软化的同时发生分解,在空气中长时间受热会使颜色变黄甚至变黑,加热到250~300℃时,发生热裂解,分解出氰化氢及氨;
碱或酸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其氰基可转变成酰胺基
制备方法:
聚丙烯腈纤维大多是以丙烯腈为主的三元共聚物制得,其中丙烯腈占88%~95%,第二单体用量为4%~10%,第三单体用量为0.3%~2%。
第二单体: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和丙烯酰胺,降低PAN的结晶性,增加纤维的柔软性,提高纤维的机械强度、弹性和手感。
第三单体:羧基或磺酸基的单体,如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磺酸钠等; 含有氨基、酰胺基、吡啶基等的单体,如乙烯吡啶等。引入一定数量的亲染料基团,以增加纤维对染料的亲和力。
纺丝方法:溶液。一步法(采用均相聚合,所得溶液可以直接纺丝);二步法(采用非均相水相沉淀聚合法,聚合物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并干燥得到粉状固体,然后将其溶解在适当溶剂中制成纺丝原液)。
常用溶剂:硫氰酸钠NaSCN水溶液,氯化锌ZnCl2水溶液,浓硝酸HNO3,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DMAc
性质:人造羊毛;质轻保暖、染色鲜艳而牢固,防蛀、防霉,具有热弹性和极好的日晒牢度;缺点: 吸湿差,染色难。
应用:主要作民用,可纯纺也可混纺,制成多种毛料、毛线、毛毯、运动服也可:人造毛皮、长毛绒,膨体纱,水龙带,阳伞布等。
聚丙烯腈中空纤维膜具有透析、超滤、反渗透等功能,混合流体的选择性分离。
2. 腈纶
定义:聚丙烯腈纤维(acrylic fibers)是指由聚丙烯腈或丙烯腈含量占85%以上的线型聚合物所纺制的纤维。我国聚丙烯腈纤维的商品名称为腈纶。
20世纪30年代德国Hoechst化学公司和美国Du Pont公司就已着手聚丙烯腈纤维的生产试验,直至1950年,聚丙烯腈纤维才正式投入大生产。
最早的聚丙烯腈纤维由纯聚丙烯腈(PAN)制成,因染色困难,且弹性差,故仅作为工业用纤维。后来开发出丙烯腈与烯基化合物组成的二元或三元共聚物,改善了聚合体的可纺性和纤维的染色性。
PAN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白色粉末状物质,密度为1.14~1.15g/cm3;半结晶高聚物;-CN的存在,使它具有优良的耐光性;在220~230℃软化的同时发生分解,在空气中长时间受热会使颜色变黄甚至变黑,加热到250~300℃时,发生热裂解,分解出氰化氢及氨;
碱或酸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其氰基可转变成酰胺基
制备方法:
聚丙烯腈纤维大多是以丙烯腈为主的三元共聚物制得,其中丙烯腈占88%~95%,第二单体用量为4%~10%,第三单体用量为0.3%~2%。
第二单体: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醋酸乙烯和丙烯酰胺,降低PAN的结晶性,增加纤维的柔软性,提高纤维的机械强度、弹性和手感。
第三单体:羧基或磺酸基的单体,如丙烯磺酸钠、甲基丙烯磺酸钠等; 含有氨基、酰胺基、吡啶基等的单体,如乙烯吡啶等。引入一定数量的亲染料基团,以增加纤维对染料的亲和力。
纺丝方法:溶液。一步法(采用均相聚合,所得溶液可以直接纺丝);二步法(采用非均相水相沉淀聚合法,聚合物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并干燥得到粉状固体,然后将其溶解在适当溶剂中制成纺丝原液)。
常用溶剂:硫氰酸钠NaSCN水溶液,氯化锌ZnCl2水溶液,浓硝酸HNO3,二甲基亚砜DMSO,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DMAc
性质:人造羊毛;质轻保暖、染色鲜艳而牢固,防蛀、防霉,具有热弹性和极好的日晒牢度;缺点: 吸湿差,染色难。
应用:主要作民用,可纯纺也可混纺,制成多种毛料、毛线、毛毯、运动服也可:人造毛皮、长毛绒,膨体纱,水龙带,阳伞布等。
聚丙烯腈中空纤维膜具有透析、超滤、反渗透等功能,混合流体的选择性分离。
3.锦纶
结构:尼龙,有锦纶6和锦纶66两种
性能特点:
² 断裂强度高,耐磨性是通用合成纤维中最高的。
² 初始模度低,容易变形,织物保型性、耐热性不及涤纶
² 细而柔软、弹性伸长大
² 吸湿性在合成纤维中仅次于维纶,染色性在合成纤维中属较好的。
² 耐日光性不好,织物久晒就会变黄,强度下降
² 耐酸不耐碱。
应用:长丝,多用于针织和丝绸工业,尼龙绸;短纤,大都与羊毛或毛型化纤混纺,做华达呢,凡尼丁等。 工业:帘子线和渔网,也可作地毯,绳索,传送带,筛网等。
4、氨纶
聚氨酯
性能特点:弹性最好,强度最差,吸湿差,有较好的耐光、耐酸、耐碱、耐磨性。氨纶比原状可伸长5-7倍,所以穿着舒适、手感柔软、并且不起皱,可始终保持原来的轮廓。
用途:氨纶利用它的特性被广泛地使用于内衣,休闲服,运动服,短袜,连裤袜,专业运动服、健身服及锻炼用服装、潜水衣、游泳衣、比赛用泳衣等;绷带等为主的纺织领域,医疗领域等。
5、丙纶
性能特点:丙纶纤维是常见化学纤维中最轻的纤维。几乎不吸湿,具有良好的芯吸能力,强度高, 制成织物尺寸稳定,耐磨弹性、化学稳定性好。热稳定性差,不耐日晒,易于老化脆损。
用途:可以织袜,蚊帐布,被絮,保暖填料、尿布湿等。工业上:地毯、渔网,帆布,水龙带,医学上带代替棉纱布
五 高性能纤维:了解各种高性能纤维性能特点、典型应用、了解我国碳纤维研究生产现状、掌握至少3种高性能纤维的制备途径、掌握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性能特点、掌握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制备基本流程
1. 芳纶纤维:
结构:芳香族聚酰胺制备的纤维。内聚酰胺,外聚酰胺。
芳酰胺聚合物特点:典型的刚性链聚合物,分子间缠结少
特点:高强、高模(比强度是钢丝的5-6倍,比模量为钢丝的2倍, 比重仅为钢丝的1/5左右)耐高温,热膨胀系数小;
特殊的纺丝技术:干湿法纺丝(液晶纺丝); 湿法纺丝。 制得的纤维强度和模量可达到柔性链成纤聚合物所达不到的程度
主要用途:宇航----航空、航天、导弹等,--发动机壳体;特种复合材料----防弹、气罐等; 保温隔热材料;高级轮胎帘子线(橡胶增强材料,重量轻、耐磨好、滚动阻力低、高速性能好、耗油少、使用寿命长);光缆、特种缆绳;高压容器、各种高速传送带、各种树脂基复合材料等
2. 高强聚乙烯PE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结构与性能: 超分子量----百万以上;摩擦系数小,耐磨性优于其它工业用纤维;容易进行各种纺织加工;优良的耐化学药品,不吸水;电磁波透过性能好等
特点:目前国际上最新的超轻、高比强度、高比模量、成本低的高性能有机纤维
制备/简史:1975年,荷兰Dutch State Mines 公司,冻胶纺丝—超拉伸技术,打破了只有刚性高分子才能制取高强高模纤维的格局;
1985年,美国联合信号(Allied Signal )购买DSM专利改进技术制备高强纤维(超过杜邦Kevlar);中国,我国多年攻关,产业化
用途:缆绳、渔网、新型防弹衣
3、聚酰亚胺PI纤维,(Polyimide)
聚酰亚胺(Polyimide)结构:指高分子主链上含有亚胺环的一类高聚物,由含二胺和二酐的化合物,经逐步聚合制备。
PI树脂特点:目前工程塑料中耐热性最好的一种,是目前产量最大的一类耐热树脂。被称为是"解决问题的能手"。"没有聚酰亚胺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电子技术"。21世纪最有希望的工程塑料之一。
PI树脂性能:
力学性能:拉伸、弯曲、压缩强度较高;突出的抗蠕变性,尺寸稳定性;
热性能:耐高温、低温性好,很低的热膨胀系数;优良的电绝缘性能。
电性能:偶极损耗小,耐电弧晕性突出,介电强度高,随频率变化小;
耐化学药品性能:耐油、有机溶剂酸、不耐碱;
耐辐射和阻燃:经射线照射后,强度下降很小;自熄性聚合物,发烟率低(阻燃)
PI树脂应用:
微电子器件:介电层、缓冲层和保护层材料
液晶显示:取向排列剂
电-光材料:无源或有源波导材料光学开关材料等
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的热塑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该材料在低温、高速、干摩擦和高磨损等恶劣工作条件下表现优异
薄膜:是聚酰亚胺最早的商品之一,用于电机的槽绝缘及电缆绕包材料。透明的聚酰亚胺薄膜可作为柔软的太阳能电池底版。
涂料:作为绝缘漆用于电磁线,或作为耐高温涂料使用
纤维: 高温介质及放射性物质的过滤材料和防弹、防火织物。
PI纤维制备:主要包括聚合物的制备、聚合物流体的制备和纺丝成型(干法、湿法或干湿法)三个过程。
两步法纺丝路线:
以聚酰胺酸溶液为纺丝浆液先制取聚酰胺酸纤维,经250~350℃高温热酰亚胺化、热拉伸和热处理后可得到高性能的聚酰亚胺纤维
一步法纺丝路线:
纺丝浆液为聚酰亚胺溶液,可以直接纺制出聚酰亚胺纤维。一般得到的聚酰亚胺纤维的力学性能较高。
聚酰亚胺纤维性能
高强高模:断裂强度可达4.6GPa;
耐高温:PI的起始分解温度一般都在500℃左右。由联苯二酐和对笨二胺合成的聚酰亚胺,其热分解度达到600℃。
耐低温:聚酰亚胺耐低温性能极好,如在—269℃液态氮中仍不会脆裂。
耐辐射性;尺寸稳定性;生物相容性:PI纤维无生物毒性,可耐数千次消毒。
介电性能良好;自熄性
4.聚对苯并苯并双恶唑纤维(Poly-p-phenylene benzobisthiazole)
合成:单体,2,6-二氨基间苯二酚盐酸盐;对苯二甲酸(聚酯合成用大宗产品);溶剂:多聚磷酸PPA,脱水剂P2O5进行缩聚反应

制备:干湿法液晶纺丝。PBO在 PPA中的缩聚溶液为纺丝原液,空气层为 20cm,稍有喷头拉伸;得到强度 37N/tex,模量 114.4N/tex的初生纤维;初生纤维在张力下 600℃左右热处理,纤维弹性模量上升为 176N/tex,而强度不下降,经过热处理的 PBO纤维表面呈金黄色的金属光泽。 (tex,1000米长纤维g数)
性能:强度(5.8GPa)、模量(180-280GPa)、密度(1.54g/cm3)、分解温度:650℃、LOI(68)。强度和模量超过了碳纤维及钢纤维
应用:
长纤(补强、增强材料,复合材料制备,高强绳索,高温耐热过滤织物;防弹材料;)
短纤(消防服,耐热劳保服,赛车运动服,耐热毡垫和高温过滤毡垫)
超短纤维和浆粕(摩擦材料,工程塑料增强)
5.陶瓷纤维:纤维状轻质耐火材料,具有重量轻、耐高温、热稳定性好、导热率低、比热小及耐机械震动等优点,纤维表面光滑。
结构特点:堆积气孔率高,而且气孔孔径和比表面积大。
内部组织结构:由固态纤维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结构,固相与气相都是以连续相的形式存在的,其中固态物质以纤维状形式存在,并构成连续相骨架,而气相则连续存在于纤维材料的骨架间隙之中。
分类(按组成):
低温陶瓷纤维: Al2O3含量大于40%,使用温度700~800℃
普通陶瓷纤维: Al2O3含量≥45%,有害杂质含量3%~4%。纤维使用温度1000℃。
高纯陶瓷纤维:工业氧化铝粉与硅石粉的合成料为原料,使用温度1100℃。
高铝纤维:工业氧化铝粉与硅石粉合成料为原料。Al2O3含量≥55%。使用温度1200℃
含铬陶瓷纤维:在高纯陶瓷纤维合成料中加入3%~6%三氧化二铬,以抑制非结晶纤维受热条件下出现的析晶变化,故又称铬稳定化纤维。使用温度1200℃。
含锆陶瓷纤维:加入锆英砂,使纤维中ZrO2含量达12%~15%。使用温度1300℃。
纺丝方法:
熔融纺丝:原料熔融后用喷吹法或甩丝法形成纤维。
喷吹法是先用电阻炉将原料熔融成高温熔融物,经由高温流口形成细流,用高压空气喷吹,在高速空气的作用下,熔融液体分散成粒子,在粒子之间形成纤维。甩丝法是用一组甩轮,利用甩轮高速旋转的离心力将高温熔融液体形成纤维
挤出纺丝:将陶瓷超细微粉配成浆料,经挤出、蒸发溶剂、煅烧、烧结等过程便可得到所需的陶瓷纤维
基体纤维溶液浸渍法:采用无机盐溶液浸渍基体纤维,然后烧结除去基体纤维而得到陶瓷纤维
CVD 化学气相沉积法:以一种导热、导电性能较好的纤维作为芯材,利用可以气化的小分子化合物在一定的温度下反应,生成目标陶瓷材料沉积到芯材上,从而得到“有芯”的陶瓷纤维
前驱体转化法:以一种可以通过反应转化成目标纤维的基体纤维为起始材料,与引入的化学气氛发生气一固反应形成陶瓷纤维
溶胶凝胶法:利用具有一定粘度的溶胶来成型纤维,通常是将金属盐类与羧酸混合,配制成一定粘度的溶胶,将溶胶纺丝后进行热处理而制备无机纤维的方法
应用:绝热保温材料;过滤材料;吸声隔音材料;增强增韧材料
6.玻璃纤维
主要成分——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镁、氧化硼、氧化铁、碱金属;
物理性能——线密度、含水率、断裂强度、硬挺度、可燃物含量、单位面积质量等;
密度——2.4~2.6克/立方厘米;
直径——3~30微米;
优点——吸湿小、尺寸稳定、耐热不燃烧、耐腐蚀、拉伸强度高;
缺点——剪切强度和耐磨性差
生产工艺:池窑法
应用:交通运输、建筑建材、电气、机械、石油化工、体育休闲、国防科技
分类:
连续玻璃纤维:中碱、无碱和高碱
定长玻璃纤维和玻璃棉
特种玻纤:高强(S),高模(M),高硅氧、耐碱(AR)、光通讯、光导、激光
7 碳纤维
以碳元素为主组成,以有机高分子为原料,最终以无机碳形式的纤维成品
特点:性脆、 色黑;高强度、高模量; 质轻; 耐高温;耐化学腐蚀;导电、导热;可编织、可缠绕等
分类: 四类
PAN-CF:PAN为原料(综合性能最好产量最大:90%以上)
Pitch-CF:沥青为原料
Rayon -CF:纤维素为原料
纳米-CF:高碳烃类有机化合物
发展历史:原始发展、起步、快速发展
性能:
(1)密度小、质量轻,密度1.5~2g/cm3,相当于钢密度的l/4、铝合金密度的1/2;
(2)强度、弹性模量高,其强度比钢大4-5倍,弹性回复l00%;
(3)具有各向异性,热膨胀系数小(0-10-6K-1),导热率(10-160Wm-1K-1 )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耐骤冷、急热,即使从几千度的高温突然降到常温也不会炸裂;
(4)导电性好,25oC时高模量纤维为775μΩ/cm,高强度纤维为1500μΩ/cm;
(5)耐高温和低温性好,在3000℃非氧化气氛下不融化、不软化,在液氮温度下依旧很柔软,也不脆化;
(6)耐酸性好,对酸呈惰性,能耐浓盐酸、磷酸、硫酸等侵蚀。
此外,还有耐油、抗辐射、抗放射、吸收有毒气体和使中子减速等特性。
碳纤维组成结构(PAN)
(1)组成:C、N、H、O,其中C≥92%,N≤7%,H ≤2%
(2)直径:7μm(T300,T700), 5 μm(T800,T1000)
(3)丝束大小:K(1,3,6,12K),24-360K
(4)连续长度:几千—上万米
(5)截面形状:圆形或近似圆形
性能(PAN)
强度:3.5~7.0GPa;高强系列:T
模量:200~700GPa;高模系列:M
高强高模系列:M**J
PAN基碳纤维制备(原丝)
常用共聚单体:丙烯酸甲酯、衣康酸、丙烯酰胺等
应用:航天;卫星;民用飞机;油田开采;建筑补强;风力发电;汽车轻量化;体育休闲;等等
我国碳纤维发展情况
现在我国碳纤维研究与工业化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T300级(>3.5GPa):实现工业化生产,能够满足国防军工的需求;
T700级(4.9GPa):2007年实现技术突破,工程化生产基本稳定
T800级(5.5GPa):2009突破制备技术,开始工程化研究;
T1000和高强高模型:2011年973立项研究;
M55J:2018年实现小批量供货及应用验证。
主要企业与主要科研单位:我国目前已经有30多家单位开始建设碳纤维及原丝生产线,投资超过90亿元,总产能达到23600吨
技术方面:我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碳纤维研究所参加了所有国家碳纤维研究计划
我国碳纤维发展方向1、高强化;2、低成本化;3、高强高韧化;4、拉压均衡化;5、关键设备国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