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这17年去哪了?-柴静这17年去哪了啊
13年前,传染性疾病非典爆发时,因为媒体、网络技术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信息传播很困难。
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一个柔弱的女孩站了出来。
她是第一个和非典“零距离”接触的记者,冒着被传染的危险,7次和非典病人面对面进行采访。
她的那些采访视频,让很多处于惊慌中的人都平静了下来,一起等待胜利。
女孩就是柴静,那一年她才27岁,是不少人心中的“英雄”。
但这些年,她却逐渐消失了。
1
柴静出生于一个地道的书香世家,父亲是位救死扶伤的老中医,母亲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老师。
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很忙,她是由奶奶照顾着着长大的。
但做老师的母亲,总是抽各种空闲时间教给她一些做人最基本的素质和涵养。
所以小时候的柴静,就是一个端庄的女孩。
而母亲对她的教育,还远不止此。
据说在她2岁的时候,母亲就已经把一些简单的字和拼音,做成卡片挂在她脖子上,让她能够简单的认一些字。
也正因为此,那时候还有邻居调侃到:
别家和她一样大的的孩子还在学说话,你家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认字了。
虽是调侃之言,但不得不说小时候的柴静在妈妈的带领下,一直比别人快一些,而且学习还好。
在初中的时候,柴静就迷上了广播。
那个时候,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了解外面世界的方式有限。
随着不断的成长,年少的她越来越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
而从学校的广播里,她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自由”,所以她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电台主持人。
1993年,16岁的柴静离开山西,跑到了湖南长沙读中专。
上大学报道的时候,是她第一次离开家乡山西,一路需要30多个小时的时间。
清晨当她从火车上醒来,将靠窗的帘子一拉,当时正好路过一个小湖。
她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一个小湖,里头都是荷花。
那是她第一次从书本外的地方看到荷花,也是从那时候起,她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
2
但外面的世界虽然精彩,却没有让柴静眼花缭乱。
年少的时候,她就要比别人更清醒一些。
在大家都还忙着熟悉新环境、谈恋爱时,她已经开始着手自己的“主播”梦想。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了家乡的铁路局工作,家乡的人都很羡慕她。
因为在外人看来,她已经有了一个“铁饭碗”,衣食无忧了。
可柴静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那个时候,正遇上长沙成立了新的文艺平台,她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于是鼓起勇气,给湖南经济电台红极一时的主持人尚能写信,表达自己做要主播的想法。在信的末尾,她写道:
可否帮我成就梦想?
也许被小姑娘的勇敢和真诚打动,他给了她一个面试的机会。
而柴静也没有浪费这个机会,凭借着多年的积累,她顺利通过了所有考试。
那一年,她19岁。
在湖南经视,她主播的第一档节目是《夜色温柔》。
因为是新人,她的节目被安排在了午夜,但她温暖而又知性的声音,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后来听她节目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三年的时间,她陪伴无数人度过了一个个孤独的夜晚。
1998年,为了更好的发展,她特地跑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
也是在那一年,她被湖南卫视看中,成为了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青年》节目的主持人。
长达3年的“主播”,让她有了更多的经验。在新的节目中,她将选题做得越来越细,关注的人也越来越广。
并且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知性一点,她特地藏起了自己的长发,带上了发套。
她的不断努力,让《新青年》成为了那几年不少人必看的节目。
主持人柴静,慢慢被更多人知道。
就连中央电视台新闻圈的名人陈虻,也注意到了这个20岁出头的女孩。
虽然主持人柴静的知名度越来越广,但其实,那两年她的生活并不好过。
因为一个人漂泊在长沙,无依无靠的。而且不管是电台,还是电视台,她都还只是一个新人。
很长的一段时间,她都住在简陋的出租屋,因为没有钱,连吃饭都是问题。
有的时候,凑够5毛钱买的一袋最便宜的方便面,就算是一顿饭了。
日子过得很辛苦,可她却浑然不知。
那段日子里,她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灯火。
而她也在用自己的努力,在节目中,为越来越多的人带去光亮。
3
2000年,柴静主持《新青年》的第二年。因为节目越来越火,机会再一次走近了她。
那个时候,央视正在为白岩松物色一名新搭档,正巧了解到柴静在湖南卫视做人物采访,小有名气。
于是陈虻便找到了她,两个人在央视后面的梅地亚酒店见了面。
他问她:如果你来做新闻,你关心什么?
初出茅庐的柴静回答道:我关心新闻当中的人。
也许她的这一句话,打动了陈虻,在他的带领下,20岁出头的柴静走进了央视。
虽说自己有过几年的主持经验,可到了央视,一切又得重新开始。
为了做好节目,她用最笨拙的办法的去学习,每天观摩同行的节目找经验,然后自己做策划,编节目。
在演播室里,经常一呆就呆到凌晨三四点。
可到了第二天,节目中的她依旧知性而又温暖,很多人都被他的声音打动。
后来在《看见》中,她曾写下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轻松的笑容背后,都是一个曾经咬紧牙关的灵魂。
而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她自己,幸运的是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在央视,她先是在节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中,担任主持人。
后来又被调入“新闻调查”,在她入职的第一天,正好碰上了非典爆发。
危急关头,她作为央视前线记者,深入到一线,对非典全程跟踪报道。
冒着被传染的危险,她多次进入病区,接触病人,为太多的人带去了希望。
后来,她又担任了新闻频道《24小时》主播、《面对面》主持人。
再之后,她和同事又一起合作主持了专题节目《看见》。
十几年的时间,从一个新人成为了一名知名的央视主持人,她得到了太多的荣誉和称赞。
但放下奖杯, 她依旧安静的做自己的节目。
2013年前后,专题栏目《看见》改版停播,柴静也在之后不久辞职,开始了新的生活。
4
辞职的这些年,柴静只有两次,真正出现在大众面前。
一次是她十年自传作品《看见》发布的时候,还有一次就是她自费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播出的时候。
去年的时候,有人拍到了她和朋友一起在外面吃饭的照片。
照片中的她,没有化妆,也没有多余的打扮,脸上的皱纹清晰,眼睛里透着疲惫,似乎苍老了很多。
很多喜欢她的人都觉得不敢相信,觉得她变了。
因为记忆中的柴静,是一个留着干净的短发,有着坚定的面容,就连眼睛里都透着光芒的女孩。
但其实这七年来,关于她婚姻、工作、家庭的争议,从来都没有停下。
可没有任何的辩解、争论,就像当初面对那些荣誉一样,她只是平静的看着、听着,然后继续自己的生活。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有人说她变了,其实她可能一直都没有改变。
依旧安静,依旧热爱生活。
依旧像那个16岁的女孩一样,一直在努力的追逐更广阔的世界。
全文完
是结束也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