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教育:硕果累累 花开满园-壮丽七十二载奋进新时代
原标题: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教育:硕果累累 花开满园
走进六盘水市高中教育城,一幢幢现代风格的建筑依山而建、顺水而筑,教学区、生活区和活动区相互通联又彼此独立,宽敞明亮的教室内,学子同老师频频互动。
高中教育城一角。杨小敏 摄
美丽的明湖湿地公园湖畔,六盘水师范学院背倚“一线天”,仿佛诉说着建校40年来的办学历程和辉煌。
……
六盘水师范学院风景如画(资料图)。
原六盘水师专退休校长王文楷清楚地记得,解放前,六盘水市基本没有幼儿园,仅盘县在附小办了一个“幼稚班”,幼儿不足40人;解放后到1956年,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地区陆续成立了比较正规的幼儿(班)园。解放前,六枝、盘县、水城的文化教育十分落后,仅盘县设有一个高中班,初中教育也十分落后;解放后,三个地区也只有小学36所,教职工2172人,学生7091人;初、高中48所,学生3927人。
80年代水城水泥厂幼儿园。黄蜀锦 提供
现在,王文楷感慨万千,用“日新月异,硕果累累”八个字来形容六盘水教育事业发生的大变化。
1978年,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为3458所,在校生397821人。
2017年,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27所,在校生661428人。
2018年,
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发展目标。
从这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经历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1年的发展,我市落后的教育状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建成了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六枝特区、盘州、钟山区“普十五”教育通过省级验收,实施各类教育项目246个,完成投资27.61亿元。
246个教育项目、27.61亿元投资,这组看似简单的数字,对处于乌蒙山区的六盘水来说,可谓来之不易。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多年的发展,如今在六盘水百姓的眼里,“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学校”。百姓们为一栋栋漂亮教学楼拔地而起高兴的同时,也禁不住为市委、市政府优先大力发展教育的魄力竖起大拇指。
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2016年以来,全市相继启动了学前教育攻坚工程、缓解中心城区“大班额”项目工程、中心城区高中扩容工程、高校改扩建工程和双城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4所,新建改扩建缓解“大班额”项目学校21所,建设凉都·六盘水职业教育城和高中教育城。
不仅是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硕果累累,高等教育也是六盘水亮丽的一笔。
1978年,伴随着六盘水撤地建市,六盘水师范专科学校应运而生。2003年,六盘水市师范学校并入;2006年市体育运动学校并入;2009年,学校迎来全面升本;2015年,学校通过本科办学合格评估。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1978年,我市有大专学校1所,在校生331人。2017年年底,我市有高等院校3所,在校生16387人。
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黄荷 摄
硬件提升,软件也不断跟上。多年来,六盘水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四名”工程(名校、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开展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提高师德修养和业务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得到不断提升。累计培训教师50万余人次、提升学历4900多人次。全市3.3万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7.24%。
教育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撑。近年来,我市财政教育支出年年递增:2012年,市财政教育支出为40.33亿元;2017年,这一支出增长为78.94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23.82%;2018年上半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约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9%。
学生认真听讲。(资料图)
这一串串数据,这一张张成绩单,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六盘水市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每一步前行,带给人民对美好生活更为真切的获得感和自信心。
故事链接
一位老校长的心声
原水矿一中(现为市第一实验中学)退休多年的校长张云生,今年虽已72岁高龄,他依然精神矍铄,为撰写水矿一中教育纪实《一流》一书忙碌着。
尽管已定居广州,但张云生每年都坚持回到六盘水避暑。这位上世纪70年代就参与原水矿一中组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老校长,一生与教育结缘,见证了六盘水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长足发展。
“当初,六盘水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张云生回忆说,1970年5月,为解决机关职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水城矿务局开办机关子弟学校,1987年,学校更名为水矿一中。开办初期只有1间办公室、4间教室,且全部是“干打垒筑墙, 油毛毡盖顶” 的结构,桌凳也都是用木板简易钉成。学校的4名教师是从机关工程技术人员中抽调的,教授小学一至四年级4个教学班的95名学生。
最近,张云生抽空回了学校,校园就像一座花园,绿荫缤纷、优美整洁,所有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电子白板设备,教师有电子备课室、个人笔记本电脑,实现了教学、管理、办公现代化。“现在的条件与过去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了!”张云生心生感慨。
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图源网络)
教学环境的改变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体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六盘水的教育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阔步向前,特别是抓住国家实施的贫义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契机,扎实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无论是学校数量、规模,还是办学软硬件等都得到大幅提高,让广大群众切实享受了教育发展红利。
“我想写一本书,用‘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告诉年轻的教师,不忘初心、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当一流老师,育一流人才!”张云生说。
记者手记
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来抓
198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周年,由六盘水市统计局编写的《六盘水四十年》一书,数据篇上,精确地统计了从1949年到1988年六盘水市教育的发展状况。回顾六盘水改革开放40年的教育历史,一串串数据、一张张成绩单,折射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六盘水教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规模空前扩大,在学人数逐年增加;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经费和资源得到了坚实保障;基础教育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把教育作为民生工程来抓,才能确保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忆往昔风雨兼程,岁月如歌,市委、市政府秉承“对教育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对教育再多投入都不为多”的理念,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真抓实干,全市教育改革蹄疾步稳,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教育发展迈上新台阶。
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俊 报道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