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状元文人放在今天也是能干大事的人吗?为何寒窗读书后就能帮治国了,和今天书呆子理论派叫法完全不同?-古时的状元是什么文化水平
首先,任何一个朝代的状元文人都不能在读完书后就治国。
唐代的科举很大程度上还被士族所垄断(而士族学习治国之道的途径众所周知是靠爹妈们“言传身教”而不是读书读来的),姑且不提。
宋代科举,状元一般会直接给【京官】(一种阶官,不是真在京里做官,但从此可以不必再像更低一级的【选人】一样找大官保举,可以自动晋升到高官,相当于升官快车道)待遇,然后授某个州的通判差遣,也就是成为地级市的副市长。虽然这已经是升官快车道,但一个地级市的(常务?)副市长显然是称不上“帮治国”。他要治国还得一步步慢慢往上爬,出任各种职务,积累各种经验。
元代很少开科举,略过。
明代科举,状元一般进入翰林院,授修撰(从六品)。名为“储才”,其实就是成为皇帝庞大秘书班子的一员,距离权力中心比那些成绩差你一截的庶吉士(散馆后可做科道官,利用封驳权参加政治斗争)还要远,基本上就是旁观朝政。然后一路旁观上去,熬几十年进入内阁,才开始“帮治国”。然而到了明末,大部分人已经觉得翰林院系统过于封闭,不能培养“帮治国”的人才了。
清代科举,与明代差距不远。但清代吸取明代翰林院系统过于封闭导致内阁成员没有实务经验的教训,让翰林院官员外出任职,担任地方学政、知府、道员、按察使或是中央的侍郎等官职,积累一些实务经验,再从中选择督抚、大学士等“帮治国”之才。
可见,无论是哪一朝哪一代,也没有一考中状元就“帮治国”的。
其次,能考中状元的人,就不是一般的文人。
考中状元的前提,是你可以参加会试、殿试,换言之就必须有举人功名。而拥有举人功名,就意味着你此前已经有秀才功名。
拥有秀才、举人功名的人,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不是一般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而被称为“缙绅”。这些人拥有免税特权和官场人脉,因此可以在家乡轻易聚敛大量田地、庇护试图逃税的人;地方上的知县甚至知府,都必须同他们合作才能治理地方,而这些人也往往趁机把持地方自治机构。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像佛山镇这样拥有数以万计人口的大型工商业城市,而这些工商业城市的自治机构(如佛山“大魁堂”,不但拥有市政管理机能,还拥有自己的军队)基本上也在缙绅的控制下。明清时代,中国县以下的权力,就基本掌握在这么一群半官半民的大地主(当然不是绝对)手里;而在县、府、省等更高级的地方事务方面,他们则通过结社、同年等横向的组织能力,也具有一定的发言权。
当然了,热衷于读书考状元的缙绅未必会积极地投身地方支配事业(一般来说,通过更高一级考试无望的人或是退休官员才会特别热衷于地方事务),但他肯定是要参加日常治理的,不可能靠一味地“寒窗苦读”出头。也就是说,在他考中状元之前,就已经参加县以下、县一级甚至府、省等更高级别的地方治理,而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了。这样的人,显然就不是一般的文人,跟孔乙己、洪秀全没有什么可比性。
最后,状元中书呆子也不少。
状元往往不是同年里混得最好的,这种现象也很常见。然而,这种人在上述选拔过程里,自然会被淘汰掉。因为,考中状元只是进入了升官快车道,从来都不等于“帮治国”。
而通过上述社会机制选拔出来的状元,本身就不可能是纯理论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