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闺女跟黄花有啥关系?-黄花闺女是指什么意思
旧时把未出嫁的少女称为“黄花闺女”,也有的称为“黄花女",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黄花闺女”真的与黄花有关吗?
“黄花闺女”的称谓可以追溯到南北朝宋武帝时期。据宋代李防等人编撰的《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记载:这年新春的人日(农历正月初七),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一起嬉戏。玩了不大一会儿,寿阳公主就香汗津津,娇喘不止,遂卧在含章殿檐下小憩。此时正是梅花凋谢的时候,一阵轻风吹来,几朵黄色梅花落到寿阳公主额头。由于汗水未干,洛梅花瓣拂拭不去,留下淡淡的花痕。使寿阳公主更显妩媚。凑巧皇后见了,觉得十分好看,如果擦掉这些花痕,真是有些可惜,便告诉她要保留几天。宫女们看了也都感到奇异,这种天然而成的梅花妆果然很美,遂纷纷加以效防,一时间“梅妆”便流行开来。
可惜,梅花不能四季常开。为了长期保持好看的“梅妆”,聪明的宫女采来黄色花粉,加工制成黄色的妆料,细心染到薄纸片、云母片和蝉翼上面,成为酷似黄梅花的“花黄片”,然后将其贴于额头、双颊、酒靥和鬓角处。丝毫不逊于当初的“梅花妆”。由此把这种化妆方法称为“贴花黄”,亦称“花钿”、“花子”等,是南北朝颇为时髦的少女妆。南朝风流皇帝陈后主很欣赏这种化妆法,特意写进了《采莲曲》:“相催暗中起,妆前日已光。随宜巧注口,薄落点花黄”;这种化妆法,连女将军花木兰都喜欢得不得了,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可见这种化妆的魅力有多大。
当时“贴花黄”的多是年轻的女孩子,结婚后就要改变装饰了。所以古代的民谣说“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贴花黄”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专利权。只要见到面部饰以黄色花纹的女子,就知道是未出阁的大姑娘,这就是“黄花闺女”的大致来历。
这种以贴黄为美的化妆习俗,到金、元之后被外来的化妆方法所代替,随之慢慢告别了原先的化妆习惯。虽然“贴花黄”的习俗没有了,但是人们仍习惯称未嫁女子为“黄花闺女”。
那么,“黄花闺女”和“黄花”又有什么关系呢?
“黄花”就是菊花。古人认为,菊花秋开,秋令在金,故以黄色为正,因而称为黄花。菊花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性高洁和保持节操。把菊花移用于未嫁少女,还有暗喻贞节完美,秀而特立的意思。所以就把“黄花”用来形容闺中女子,与流行的“花黄”也很吻合,将二者和谐地统一在少女身上,“黄花闺女”因而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