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寿陵园: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回顾他的生前事迹,泪目!-袁隆平的遗体安葬
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袁老,一路走好!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经历了传谣、辟谣,最后袁老还是离开了我们,他一生致力于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
每年增产的粮食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被世人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曾说:“我最大的愿望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把自己的一生浸在稻田里,用实际行动证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因为有了袁隆平及其技术团队,中国人不用再挨饿了!
其实袁隆平是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他从来没有见过农村最真实的一面,在他入校学习后,才发现在农村还有很多人吃不饱肚子,这让年轻的袁隆平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1953年,毕业后的他怀揣着报国热血,希望找到一种提高粮食产量的方法,而这一找就是60年。
那时候全国掀起了一场"嫁接"热潮,很多学者认为通过"嫁接"培养新作物才是正规出路,但通过"嫁接"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却无法改变这种作物的本质,下一代粮种还是普通作物。
因此,袁隆平研究水稻基因遗传学,只要有时间他就去田地里寻找结实粗壮的秧苗。
在1968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学生走遍了海南、广东、云南等地,可是却没有找到合适的"雄性不育株",而这也让袁隆平遭受了很多非议。
当时有不少人认为他在浪费国家经费,他的研究没有价值,甚至还有人骂他是科学骗子。
面对外界的非议,袁隆平没有放弃研究,在此期间他也经历了各种磨难,在云南遭遇了7,2级地震,在路途中没有合适的育种设备。
他只能将种子绑在身上,用体温给水稻催芽,长年累月的人工催芽工作,让袁隆平的腰椎出现了问题,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1970年11月23日,袁隆平在海南发现了三株符合标准的野生水稻,并命名为"野败"。
在第二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种下了这些野生水稻的种子,新水稻的茎秆粗壮,远比普通水稻高大,可是等到收获后却让袁隆平大吃一惊。
这些水稻的产量极低,稻草倒是长势极好,出人意料的结果也险些让上级领导决定终止"杂交水稻"的研究。
1973年,袁隆平更换了一种用于配种的水稻,这次的试验结果终于获得了成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轰动了中国,自此之后正式面向全世界。
到了现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亩产已经超过两千斤,堪称农业奇迹。
自1964年袁隆平科研团队开创杂交水稻研究以来,实现了从三系到两系再到超级杂交稻的三次重大技术创新。
1997年,袁隆平开展超级杂交稻研究,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2年、2014年实现中国超级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
2020年11月2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


那个“让天下人都吃饱饭”的人,离开了我们,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