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普地||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概况)

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貌奇特而优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是对这种地貌景观的美好赞颂。现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溶沟( karren)和石芽( stone bud)
溶沟是石灰岩表面上的沟槽。沟槽的宽度和深度一般由数厘米到数米,形态各异。沟槽之间的脊称为石芽。其形成是由于地表水流沿可溶性岩石表面进行溶蚀和冲刷所致。形体高大、沟坡近于直立、且发有成群者,称为石林( stone forest)。常见于湿热带地区。我国云南路南县的石芽最高达30m以上,峭壁林立,十分壮观。

溶沟与石芽

石林

云南石林
落水洞(sinkhole)
地表水沿近垂直的裂原向下溶蚀,形成直立或陡傾斜的洞穴,下接地下河( underground river)或溶洞,是地表水转入地下河或溶洞的通道,这种洞穴称为落水洞。落水洞一般深10余米至数十米,最深达100m以上。



落水洞
溶斗( corroded funnel)
又称漏斗,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一般由数十米到数百米,深度常为数米或数十米,最深达400多米。纵剖面形态有碟状、锥状和井状等,底部常有洞,引导地表水向下排泄。
地表水流沿垂直裂隙向下渗漏、溶蚀时,先在松散沉积物之下的基岩中形成隐伏的小洞,随后空洞发展扩大,导致上部堆积体和基岩崩落、塌陷,形成溶斗,溶斗被坍塌物堵塞后,可积水成湖,称为喀斯特湖( karst lake)

湖南益阳塌陷漏斗

喀斯特湖
干谷( dry valley)和盲谷( blind valley)
发育在河床中的落水洞,吸收河水,使其转入地下,河流因之被截断。落水洞以上有水流的河谷段继续受河水侵蚀,河床降低,落水洞以下的河谷段因断水遂转变成干谷,干谷谷底相对高起。有水的河谷段与高起的干谷相接,河谷就好像进入了死胡同,这种向前没有通路的河谷称为盲谷。
峰丛( peak cluster)、峰林( peak fore)和孤峰( isolated peak)
峰顶尖锐或呈圆锥状突出,而基部相连,宏观上似簇状者称为峰丛。它是喀斯特发展较早阶段的地貌,峰体上部挺立高大,基部仅稍许相连者,称为峰林。耸立于喀斯特平原上的孤立山峰称为孤峰。它是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其相对高度一般为50~10m,较峰林为低,为喀斯特发育晚期的产物。
在喀斯特山地中,通常峰丛位于山地中部,峰林位于山地边缘,而孤峰则耸立于平原之上。

广西环江喀斯特

贵州施秉喀斯特
溶洞
地下水沿可溶性层的构造面(层面、节理面、断裂面等)活动,使其剥蚀、崩塌而形成的地下洞穴。初期,裂隙通道小,地下水运动缓慢,以溶蚀为主。
随后,空洞扩大,互相串通,以致水流量大,动能增大,引起冲刷。在陡立构造带发育的溶洞多为直立或陡倾斜狭长状;在平缓构造带发育者多呈水平状横向伸展。沿潜水面发育的溶洞常迂回曲折,时宽时窄,形成规模较大的水平溶洞系统。
如地壳上升,潜水面下降,沿地下水面发育的溶洞可被抬高而成为干洞。随后,如地売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在新的潜水面附近可发育另一溶洞系统。
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就造成多级溶洞。各级溶洞的高度常与河流阶地高度一一对应(如江苏宜兴善卷洞有上、中、下三层,相互连通。上洞、中洞属同一溶洞系统,都很开阔,可容数百人;下洞内有长近100m的地下河,可供行舟。)

美国卡尔斯巴德溶洞

芙蓉洞——重庆武隆
溶蚀谷( solution cave)与天然桥( natural bridge)
溶洞或地下暗河因其洞顶塌陷而暴露于地表,成为两壁陡峭的谷地,称为溶蚀谷。地下河洞顶如有局部残留就构成天然桥。

云南省中甸县天生桥

重庆武隆天生三桥喀斯特洼地(karst depression)与喀斯特平原(karst plain)
溶斗扩大,相邻溶斗连接合并形成统一的盆状注地,称为喀斯特洼地。面积常达数至数十平方千米。洼地内常有漏斗或落水洞,洼地底部较平坦,有残积一冲积土层。广西的喀斯特洼地很多,直径由数百米到1~2km,底部常有厚约2~3m的红土,表层为耕地。
如地壳长期保持稳定,侧向溶蚀作用就能充分进行,喀斯特洼地可进一步发展成为高程低、面积大(可达数百平方千米)的广阔平原,称为喀斯特平原。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面积广大,种类齐全,世界见。研究程度很高。其形态优美,山水交融,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
注:天天学普地栏目的内容摘录自舒良树版《普通地质学》
美编:胡小彤
校对:覃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