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系列科普(一):曾与恐龙一起生活的中华第一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鲟分布于我国哪个流域)
(本文来来源于长沙海底世界微信资料整理,欢迎大家转发与分享)
中华鲟,一个中国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每次,三水路过海洋馆中华鲟池,总会有很多家长与孩子们被那威武霸气的“鱼姿”所吸引,也总会听到很多孩子们惊奇的问着爸爸妈妈,“哇,妈妈快来看,好大的鱼啊”,而通过科普牌介绍,爸爸妈妈们会耐心的跟孩子们说道:“这就是著名的中华鲟啊”。
那不禁有人问道,为什么叫中华鲟呢?其他国家没有吗?意思就是唯属于中华名族的鲟鱼吗?三水告诉你,嗯,是的。

中华鲟所属的鲟鱼类都是在距今约 1.4 亿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与恐龙同时代的现存种,是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也是最古老的珍稀鱼类。它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虽然恐龙灭决了,但它以顽强的生命力持续到今天。它的生命周期很长,理论上跟人类一样,但是由于目前生活环境艰辛,平均寿命在30岁左右。
中华鲟体型硕大,形态威武。成年的鲟鱼身长可达5米,体重超过千斤,寿命长达百岁。从外形上看,中华鲟很像一个披着盔甲的武士。它外披五行漂亮的硬鳞,背部一行,体侧和腹部各两行。这五行硬鳞不仅可以帮助中华鲟支撑整个庞大的身躯,同时也可以感知水流的方向;而它的体内只有一根乳白色的软骨,除此之外没有鱼刺和肋骨,全身都是肉,也就是它具有这种软骨硬鳞的特征。
中华鲟在动物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浸、海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所以说它是“上下亿万年,中华第一鲟”, 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称为水 “长江鱼王”、 “水中熊猫",也是人类研究古代地球的活化石,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唐代诗人章孝标有着更精彩的描述:“眼似珍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沉,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就是对它最真实的写照。
但比起长江江豚,它却更不为人所知。在搜索引擎里,敲下“中华鲟”几个字,出现更多的是,“怎么做着好吃”。
可你知道吗?作为长江流域的四大物种之一,为世界鲟科鱼类分布最南的一种,近代分布于近海及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大江河。目前,河、钱塘江均已绝迹,闽江口偶尔可见,珠江数量极少,仅长江的现存量较大,野生中华鲟已不足百尾。
湖泊是人类文明的镜子。水,是人类母亲的乳汁;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命,更没有了人类文化和文明。2007年一位北京的中学生在武汉水生所得知白鳍豚的濒危时说:今天的长江已经不适合白鳍豚生存了,那么明天呢?
关注中华鲟,已经不仅仅是关注一条鱼了。从今天开始,三水想通过《中华鲟》科普系列,带领大家一同走进我们中华第一鲟的世界,希望在认识这无价之宝的同时,更能为中华鲟的宣传与保护事业贡献出一份力量。
——本系列文章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华野生水生动物保护协会、钓鱼王户外、北京青年报社、经济观察报、中华科学社报、冀州指南、第一财经日报、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新京报评论、及其余网络资料整合编辑,如有不妥,敬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