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真的有“未雨绸缪”吗?(现在未雨绸缪的名人短事例)
生活中的确有“未雨绸缪”这件事情,但是,您题干中说到的例子,比如买了两桶泡面啊,带了两包纸巾啊啥的,“正好用得上”,抱歉,那不叫未雨绸缪,那叫碰巧撞上。未雨绸缪是意外发生之前,您所做的“常态化准备”工作,其作用在于两个方面:
1、蓄可用之资(不怕一万);
2、防患于未然(就防万一)。
也就是说,如果您习惯性地“蓄可用之资”(不管是钱,还是泡面,还是纸巾啥的),就不用担心可能随时会发生的意外,这种常态化准备、这种习惯性积蓄、这种不管意外有没有发生我都已经安排好、计划好、准备好了的状态,才叫“未雨绸缪”!一个习惯于“未雨绸缪”的家伙,是不怕生命中那些“无常”的,因为他/她已经做了常态化准备(资源),不用望天打卦靠天吃饭,不用手足无措阵脚大乱,他/她完全可以依靠已经准备好了的资源,去应对人生之无常,即便无法躲避,也可将“无常”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同时,习惯于未雨绸缪,即便不是为了应对“无常”,也可让自己拥有某种“能力或能量”,去把握一些难得的机会。要知道,人生的成败,很多时候就取决于您有没有提前储备好那一点点资源。叔叔我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已经二十多年,眼睁睁地看着周围很多资质杰出、能力出众的家伙,就是折在了“资源储备”这件事情上。所以,才有“一块钱难倒英雄汉”、“家里没余粮,发展心慌慌”、“机会在眼前,就缺那点钱”、“实现一亿小目标、十亿百亿不算高”......等等诸多老梗。
此处上个栗子:叔叔年轻到被人叫“小赵”的时候,由于嘴笨貌丑个子矮,没得到异性的青睐,所以非常幸运地免去了“为女孩儿花钱”的“小确幸”,加上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不应酬,最大的开销就是买书和上各种培训班的学费,所以进入职场后,每月收入可以省下大半。怎么办?乱花掉可以么?不行,我得“未雨绸缪”啊,连老爹老妈都反复教导:手里有粮,心里不慌!于是,我每月逼着自己最少存一半工资作为“绸缪金”。为了防止自己顶不住诱惑免不了剁手,还每月发薪后特地跑邮局把钱汇给老妈,让她帮我存起来。剩下的所有开支都在另一半里展开。随着工作资历的递增,每月的收入也在递增,“绸缪金”当然也在递增。参加工作大约七年左右,老妈告诉我,账户上的现金大约有四十万左右。于是,我把钱取出来,在广州番禺南浦岛的广州碧桂园,买下了我人生中第一套房子,面积是70.3平方米——时间是1999年,那时候的房价,还远远没有后来那么疯狂,若是没有“未雨绸缪”,估计拖得越久,房价越高,我将越发没可能把握发展置业的时机。广州的房价,其实一直控制得很到位,直到2007年,才借助“申亚”成功,房价迎来了快速上涨的态势,而就在之前的一年、也就是2006年,我已经在碧桂园凤凰城,买下了一栋别墅,然后笑看房价飙升资产增值......时间窗口,不过几年而已,抓住了,就能实现家庭资产的翻番、翻两番甚至翻三番,但如果没有“未雨绸缪”,没有储蓄到哪怕是够首付的钱,那就只能看着越来越高企的房价,一边焦虑地感叹工资增长的速度太慢,一边无望地诅咒房地产开发商太黑心太贪婪......
借助买这套房,我还有了其他收获,比如,那时候广州还有购房入户的政策,我顺理成章地交了几千块钱城市增容费,把我和父母的户口全部从内地四线小城市迁到广州,为自己、更为父母退休后能够在国内一线大城市安享晚年、享受大城市的所有福利创造了机会;又比如,我把房子抵押给了某银行,套出了一笔现金,购买了风险低、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让自己又有工资又有理财收益,从而有机会两条腿走路;更重要的是,几年来年轻如我借助这个过程,让自己养成了非常好的提前计划、控制开支、书面记账、定期储蓄等好习惯,并一直保持至今——这才叫未雨绸缪,是吧?
至于那种平时从来没有做常态化准备,只是因为机缘巧合,或者因为撞大运,或者就是因为脑子一抽临时起意,然后做了某件平时其实从来没做的事,然后让自己得到了某个机会或是避开了某种风险,嘿嘿,那真就只是“碰中”的,和“未雨绸缪”没有太大的关系。
机缘巧合,“碰中”了,有人可以买张彩票都中几百万几千万呢,是吧?
当然,如果您真的认为跟泡面、跟纸巾有关的“碰中”都算是冥冥中的某种预兆的话,墙裂建议您马上去买几张彩票,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万一您又能“碰中”呢?
叔叔我会很开心地为您祝福,但还是叮嘱一句:那是“碰中”,不是“未雨绸缪”,哈哈:)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