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惊艳了世人800多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拼音)
#辛弃疾到底有多厉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话惊艳了世人800多年,它出自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在这首词里,辛弃疾道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落职闲居在家,却志存高远,想起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不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qng y wn):词牌名,调名取自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
元夕就是元宵节的晚上。
元宵佳节夜晚的花灯就如东风吹开的花朵挂满无数的树枝,烟火就像空中吹落的繁星汇聚成流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转向西边,鱼形和龙形的彩灯在整夜舞动。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发现她正站在灯火飘零寥落之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夸张比喻手法烘托出火树银花,灯光灿烂的节日氛围。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三个动词“动、转、舞”传神地描绘出街上的繁华热闹景象
上片写景,正如李商隐的“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正是车如流水马如龙。

下片自然就写到人了。“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形容观灯的女子花枝招展,身心愉悦,心满意足。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点晴之笔,前面所有的繁华热闹,香车宝马,盛妆美人我都没有放在眼里,一路寻来,本来以为没有希望了,然而惊喜总是来得那么突然,在不经意间,一个回头,却看到街角残灯下站着的“她”,亭亭而立,正如苏东坡说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那人”才是我要寻找的人,塑造了一个孤高淡泊,绝尘脱俗的形象。“那人”是作者理想中的形象。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首词由动到静,语尽而情不尽,言尽而意不尽,读来意境悠远,回味无穷。

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境界,如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对人生和爱情的迷茫,孤独,不知路在何方。
第二境界,如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了目标,在前行的道路上,求之不得而憔悴消瘦,却九死犹不悔。
第三境界,就是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功夫”,寻寻觅觅中,豁然开朗,大彻大悟之后,一切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国学课堂.宋词》《宋词三百首.注评》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联删除。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并关注我,一起赏析古诗词的美,我是红鸿赏析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