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
01
Part 1
亲爱的肥皂:
开头忘了
中间忘了
结尾忘了
祝生日快乐 永远不死
02Part 2消费对我而言构不成主义。
上班的第五个月,我买了一本《国富论》,心想若是能将国家致富的经济理论下沉到个人生活实际中,那我岂不是离富可敌国一步之遥,提前享受退休生活指日可待。
为了更好地让理论联系实际,我决定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清点了个人名下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用“清点”和“资产”似乎过于正式,显得我已经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实际上,大部分学龄前儿童在一只手的辅助下都能很轻松地“清点”完我银行卡内的剩余金额——或者说“资产”。我需要帮助他们的,只不过是输入6位数的账户密码罢了。
至于我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每日饭点固定叫的外卖。而变现方式,则是通过一系列人类正常的生理活动将其从有形的食物转化为无形乃至有增无减的体重之中。
我审视着自身,最后总结得出:现阶段中,我个人生活中的主要矛盾是固定资产的不断“变现”与流动资产的不断流失之间的矛盾。
写下这句话后,我叹了口气:对一个不论工资多少都能把恩格尔系数拉满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调节的矛盾。白天在办公室埋头码字写着“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晚上在出租屋埋头干饭想着“惟其饥饿,胃量无限”。
最后我想开了,不在饥饿中沉默,就在沉默中饥饿——因为人不能被饿死,更不能饿着等死。
03Part 3每一位少女的心中都曾有过一个双开门白月光——这是我不长但曲折的人生道路中得出的八九不离十的结论。
就像是一场偶像剧,作为观众,我看着一对对像是命中注定的男女主角在不同的场景——街道巷陌、校园花海中演绎着不尽相同却又大差不差的美强惨。
他们是美的、是强的——不论是容貌还是学历,这都是必要前提。但最为关键的是,他们是惨的,是撕心裂肺的,是刻苦铭心的。你美、你强,但是你不惨,这段关系就少了点波澜、缺了个烙印。烙印是一种痛苦,痛苦是为了献祭,献祭是为了爱情。
只是这类偶像剧的剧目开端都无一例外的始于交换,而交换需要价值。最能被赋予价值的无非是外貌与学识,才华与谈吐乃至情绪。至于金钱与身份,它不需要被赋予,因为其本身就拥有价值。
但观众们确实喜欢看着被摆在货架C位上的男女主讨价还价般的互相试探,并在最后达成了一致的共识,故事走向了Happy Ending。
事实上,用抽象且主观的、近似于物质交换的规律来总结具体且感性的、热烈的情感是一件傲慢且虚伪的事情——虚伪是因为我虽是观众但终归无法置身事外;而自作主张地归纳总结情感的本质来彰显自己超脱也不太像是我的作风,太过于自以为是。
因此我决定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在重塑自我情感认知的同时寄希望于让理性认识指导我如何最终变得不再感性。
04Part 4迈出实践的第一步,我下载了抖音。为了保护好自己,我为自己立下了规矩:眼动,但不可心动,更不可以手动。在无聊而虚无的夜里,我只是在扮演一位求知若渴的学徒。
但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抖音是一场杀猪盘,我深陷于各式各样却又千篇一律的视频里无法自拔。那些曾经浪迹于各大迪厅的舞女终于完成了职业转型,而我只需划一划拇指就能和数百万人一起隔着屏幕享受这场一对一的私宴——快乐来的如此之廉价,连试图享受都显得下贱。
她们大概会选择在上床下桌的宿舍、空旷的室内停车场亦或是人迹罕至的公园角落,站在架设好的摄像机前,穿着单薄的衣服疯狂而又单一地扭动着,让人们在若隐若现中流连忘返,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乐不思蜀、无法自拔。而更有不懂知足常乐的甚者,愿意一掷千金一探究竟,最后双双成为外网上明码标价的网盘链接。
她们在相同着的反复,我在乞惆着的惆怅。
我曾为她们脑补了无数个催人泪下的从业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欲望,但我最终明白,在这场充满性张力的戏码里,除了脉搏加速之外我无法为自己获取更多。
最终我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夜晚,如同被精神阉割一般注销了账户,删除了APP,在被泪水浸湿的枕头中和我亲手点满爱心的账户收藏夹告别。
05Part 5独自面对工作与内耗的我早已被生活精神阉割,就在我的23岁。
如同骟鸡一般,饲养家禽的人们总是知道最合适的动手时机,太小的尚未成年,太老的毫无意义。只有挑选朝气蓬勃的那只青壮年公鸡,在他最阳光得意的时候对着他的两颗宝贝狠狠地砸下锤子,才能彻底断送了他对未来的美好幻想。
像王小波说过的那样:“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鸡亦然。挨了锤,它俩瘪了,鸡冠软了下来,自此只咯咯咯轻叫,再无嘹亮高亢;挨了锤,我瘪了,自此不再做梦,老老实实低下头生活,踏实而顺从。这一点上我和公鸡并无太大区别,都挨了锤,都要放弃理想,或早或晚罢了。
只是我眼睁睁地望着那一锤,砸碎了我的美梦,送走了我的青春。
06Part 6篇末杂叙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平衡写实与夸张的关系:过于写实会显得记流水账,让人失去阅读兴致;过于夸张会显得愤世嫉俗,阴暗无趣。
事实上用这种浮夸的风格记录生活的同时让大家看得开心对我而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用一些黑色幽默在字里行间娱乐自己,也是我自身消遣时光的一种方式。这并不代表我的生活如我所写下的那么不堪,只是不论是谁都需要情绪的宣泄口,而我选择在这里投放了最新鲜并精心修饰过的情绪答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写下的片段除了情绪之外无法表达更多。
当然必须要承认的是我所写过的这些日记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逻辑上衔接不畅、句式混乱或者字词表达不清晰等等,这都时刻提醒着我要不断地阅读书籍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毕竟人只活一次,记录虽然无法改变很多的既定事实,但尽可能用不一样的、生动而精致严谨的文字来记录走过的每一步对我而言意义重大,我不想忘记自己走过的路。
也许60年过去,等到大家都机械飞升,不需要用肉眼阅读的那一天,会有一本叫做《艾斯奥美拉挫》的纸质书。当然那个时候,我希望书店能把它归类到青春伤痛文学区,放在《致青春》的旁边就好,如果能在正对面再放一本《无名的裘德》的话那更是再好不过。
隔着过道,别离得太近,但也不会太远。
2023.03.04